《月上海棠•月照》
时间: 2025-01-10 22:50:5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月上海棠•月照
作者: 董以宁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画廊曲曲通金井。
捲湘帘月照流苏冷。
人睡桃笙,最贪看遍身花影。
钗横处,盘手灵蛇委枕。
香沉小鸭馀残饼。
镜台边早沁明朝粉。
好梦中间,料应知有人厮近。
那知被,梦里人儿惊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优雅的夜景,画廊蜿蜒通向金色的井边。轻轻卷起的湘帘下月光照耀,流苏在微风中显得清冷。人沉浸在睡梦中,最贪恋的是那满身的花影。发钗横放,手如灵蛇般轻盈地斜倚在枕边。香气逐渐散去,剩下的小鸭子和残留的饼干。镜台旁,早晨的粉彩已经沁入。美梦之中,料想应该知道有人在身边,却没想到被梦中的人儿惊醒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画廊:指装饰华丽的走廊。
- 金井:金色的井,形容美丽、富贵的景象。
- 湘帘:用湘绣制成的帘子,体现精致与优雅。
- 桃笙:桃木制成的笙,象征着美好的音乐。
- 钗:头饰,通常用来固定发型。
- 灵蛇:形容手的柔滑与灵动。
- 香沉:香气渐渐消散。
- 小鸭:小巧的鸭子,形象可爱。
- 明朝粉:早晨用的粉彩,象征美丽的妆容。
典故解析:
- 月照流苏:月光照耀流苏,常常用来形容美丽的夜晚及其静谧。
- 梦里人儿惊寝:梦境与现实交织,反映了梦境的脆弱与真实的冲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以宁,明代女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著称。她的诗歌多描绘生活细节,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文人雅士追求诗词的精致与情感表达。诗中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梦境的细腻描绘。
诗歌鉴赏:
《月上海棠•月照》是一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夜晚之美的诗作。开篇通过“画廊曲曲通金井”,展现了一幅优雅的景象,画廊的曲折与金井的富贵互为映衬,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空间。接下来,诗人通过“捲湘帘月照流苏冷”,将月光与流苏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雅致的氛围。
诗中通过描写人物的状态—“人睡桃笙,最贪看遍身花影”,展现了诗人在梦境中对美的追求与享受。花影象征着青春与美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随着梦境的深入,诗人又通过“好梦中间,料应知有人厮近”揭示了梦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不安,梦中的人儿最终将她惊醒,暗示了梦境的脆弱与现实的不可避免。
整首诗通过优雅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梦境的迷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画廊曲曲通金井:描绘环境,营造出一种曲折而美丽的空间感。
- 捲湘帘月照流苏冷:突出夜晚的清冷与宁静,月光的照耀让流苏显得格外清晰。
- 人睡桃笙,最贪看遍身花影:表现人物的贪恋与沉醉,梦中花影象征着美好而易逝的事物。
- 钗横处,盘手灵蛇委枕:描绘人物的姿态,运用灵活的比喻表现出女性的柔美。
- 香沉小鸭馀残饼:细微的生活细节,暗含着生活的温暖与宁静。
- 镜台边早沁明朝粉:暗示着早晨的到来,梦境的破碎。
- 好梦中间,料应知有人厮近:体现了梦与现实的交错感。
- 那知被,梦里人儿惊寝:结尾的惊醒,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手比作灵蛇,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称之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梦境中的人物描绘得鲜活生动,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梦境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着宁静与美好,是夜晚的守护者。
- 流苏:代表着女性的柔美与优雅。
- 花影:象征着青春与美好,易逝而又让人怀念。
- 香气:细腻的生活气息,反映出生活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画廊曲曲通金井”中的“金井”象征了什么? A. 贫穷
B. 富贵
C. 寂寞
D. 无聊 -
诗人通过“钗横处,盘手灵蛇委枕”来表现什么? A. 女性的柔美
B. 男性的刚强
C. 冷漠
D. 忧伤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A. 现实生活
B. 梦境与美好
C. 战争与和平
D. 友情与爱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夜喜雨》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月上海棠•月照》都表达了对夜晚的思考,前者更侧重于孤独与思乡,后者则强调梦境之美与生活的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文学概论》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