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石门道中)》
时间: 2025-01-11 09:52:17意思解释
鹧鸪天(石门道中)
原文展示:
山上飞泉万斛珠。
悬崖千丈落鼪鼯。
已通樵迳行还碍,
似有人声听却无。
闲略彴,远浮屠。
溪南修竹有茅庐。
莫嫌杖屦频来往,
此地偏宜著老夫。
白话文翻译:
山上飞流的泉水如同万颗明珠。
悬崖高耸千丈,水流落下如鼪鼯。
虽然已经有樵夫走过的小路,但行走起来仍然有些艰难,
似乎有人在说话,细听却又没有声音。
我随意走过一条小路,远远见到浮屠。
溪南的修竹旁有一座茅草屋。
不要嫌弃我手杖频频往来,
这里的环境正适合我这个老头子。
注释:
- 斛珠:形容泉水如同珍珠般闪亮,"斛"为古代容量单位,此处用以夸张。
- 鼪鼯:形容水流的声音,似乎是鼯鼠在鸣叫。
- 樵迳:樵夫走的小路。
- 闲略彴:随意走过的小路。
- 浮屠:佛教寺庙的塔。
典故解析:
石门道是指通往石门的道路,常作为诗人游历之地。诗中提到的"浮屠"和"茅庐"均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045-1105),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和军事家。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作品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以豪迈的气质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个人理想和国家命运。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辛弃疾晚年,反映了他在自然中的悠闲心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鹧鸪天(石门道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宁静。开篇以“飞泉万斛珠”描绘了山上泉水的清澈与闪耀,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而“悬崖千丈落鼪鼯”则通过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自然的险峻与激越。接着,诗人提到樵夫的小路,虽然已经有人走过,但依然艰难,暗示了生活的曲折与艰辛。诗中提到“似有人声听却无”,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孤独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人世喧嚣的超然态度。
下半部分则转向宁静的生活,诗人随意地走过小路,远处的浮屠与溪南的修竹相映成趣,描绘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最后一句“此地偏宜著老夫”道出了诗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认同与向往,表达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对归隐山林的渴望。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上飞泉万斛珠:描绘山上的泉水,形容其清澈明亮,如无数珍珠般闪耀。
- 悬崖千丈落鼪鼯:描绘悬崖高耸,水流落下的声音,如鼯鼠的鸣叫,生动形象。
- 已通樵迳行还碍:虽然有樵夫走过的小路,但行走起来仍感到困难,暗示生活的艰难。
- 似有人声听却无:似乎有人在说话,但细听却没有声音,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闲略彴,远浮屠:随意走过小路,远处见到浮屠,描绘闲适的生活状态。
- 溪南修竹有茅庐:描述溪南的修竹旁有一座茅草屋,反映自然与人居的和谐。
- 莫嫌杖屦频来往:不必嫌弃我手杖频频往来,表现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 此地偏宜著老夫:这里的环境适合我这个老头子,表达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万斛珠”比喻泉水的清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将水流比作鼯鼠,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了一种音乐感。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在岁月流逝中寻求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泉:象征着清澈与生机,表现自然的美。
- 悬崖:象征险峻,反映人生的艰难与挑战。
- 浮屠:代表佛教文化,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 茅庐:象征隐逸生活的理想,体现诗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飞泉万斛珠”中的“飞泉”指的是什么? A. 山上的泉水
B. 天上的星星
C. 海洋的波浪
D. 草原的花朵 -
诗中提到的“浮屠”是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佛教寺庙的塔
C. 一种乐器
D. 一种动物 -
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态度是? A. 否定
B. 赞同
C. 忽视
D. 不确定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山水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白在自然描写上的相似之处,辛弃疾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气势。
参考资料:
- 《辛弃疾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