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到山前骑马回,
风吹雨打已无梅。
共谁消遣两三杯,
一似旧时春意思,
百无是处老形骸。
也曾头上带花来。
白话文翻译:
在未到达山前时,我已骑马折返回去,
风吹雨打,梅花早已凋零。
如今与谁共饮消遣两三杯?
这情景似乎与旧年春天的感觉相似,
然而如今却是一身苍老的形骸,无所事事。
我曾经也曾带着花朵来过这里。
注释:
- 未到:未到达,尚未到达。
- 山前:指山的前面,象征着前方的目标。
- 骑马回:骑马返回,表示放弃前行的决定。
- 风吹雨打:自然环境的恶劣,暗示生活的艰辛。
- 无梅:没有梅花,象征着失落与空虚。
- 消遣:打发时间,寻欢作乐。
- 旧时春意思:旧时春天的情景和感觉。
- 百无是处:无所事事,形容无奈与空闲。
- 老形骸:衰老的身体,指年老体衰。
- 头上带花:曾经的年轻与美好,象征青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生于1170年,卒于1220年。他以豪放、深沉的词风著称,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辛弃疾的词作数量众多,风格独特,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浣溪沙》写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其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诗人经历了无数的风雨,面对岁月的流逝与青春的逝去,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展现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思索。开篇“未到山前骑马回”,意指面对人生目标时的犹豫与回头,反映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接着“风吹雨打已无梅”,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内心的失落与空虚。接下来“共谁消遣两三杯”,表现了孤独感与对友人相聚的渴望。诗中提到的“旧时春意思”,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然而“百无是处老形骸”则揭示了对衰老与无所事事的无奈。最后一句“也曾头上带花来”,则是对年轻时光的追忆,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比和落差。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出辛弃疾在面对人生无常时的感慨与思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到山前骑马回:表达了对前路的犹豫,暗示人生旅途的艰难与选择。
- 风吹雨打已无梅:自然环境的恶劣象征着生活的不如意,梅花的凋零暗示了美好的事物已不再。
- 共谁消遣两三杯:流露出孤独与失落,渴望与他人共度时光。
- 一似旧时春意思:怀旧之情,感叹往昔春光的美好。
- 百无是处老形骸:强调年老无所事事的无奈与空虚感。
- 也曾头上带花来:对年轻时光的追忆,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梅花的凋零比喻了青春的逝去。
- 对仗:诗中用词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风雨如同对人生活的侵扰,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青春时光的怀念。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出浓厚的怀旧与孤独情绪。
意象分析:
- 山前:象征人生的目标与征途。
- 梅:象征美好与青春,梅花的凋零暗示着失落。
- 酒杯:象征聚会与消遣,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花:象征青春与美好,带花来代表过往的美好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无梅”指的是什么? A. 没有梅花
B. 没有朋友
C. 没有目标 -
“共谁消遣两三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快乐
B. 孤独
C. 忧伤 -
诗中的“也曾头上带花来”意味着什么? A. 诗人年轻时的美好
B. 诗人对未来的期望
C. 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在表达情感时都使用了自然意象,但辛弃疾更多表现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而李清照则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柔美。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词人各自独特的风格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