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再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

时间: 2025-01-11 11:34:46

莫望中州叹黍离。

元和圣德要君诗。

老去不堪谁似我。

归卧。

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

直上。

看君斩将更搴旗。

歌舞正浓还有语。

记取。

须髯不似少年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定风波(再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

莫望中州叹黍离。
元和圣德要君诗。
老去不堪谁似我。
归卧。
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
直上。
看君斩将更搴旗。
歌舞正浓还有语。
记取。
须髯不似少年时。

白话文翻译

不要只在中原叹息黍离的苦楚。
元和年间的圣德,如君子的诗篇。
老了之后,谁能像我一样承受?
我归隐山林,
青山之中,生计实在难以思量。
谁为我筑起那十丈高的诗墙?
直冲云霄。
看你斩将,举起旗帜。
歌舞正浓,这里还有话说。
记住,
我的白须已不再是少年时的模样。

注释

  • 莫望:不要期待。
  • 中州:指中原地区。
  • 黍离:黍指的是一种谷物,离则是离去或离散,表达人生的苦楚。
  • 元和:唐代的一个年号,这里指当时的盛世。
  • 须髯:白须,形容年老。

典故解析

  • 元和圣德:指唐代的元和年间,因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而被后人称颂。
  • 青山:常用来象征隐居的理想生活,表达诗人的归隐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之一。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多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他对人生的感悟加深之时。酒宴歌舞的场景让他回忆起过往的辉煌与青春,感慨时光流逝。

诗歌鉴赏

辛弃疾在《定风波》这首词中透过酒宴的热闹场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开头以“莫望中州叹黍离”引入,表达对中原的思念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索。接下来的“老去不堪谁似我”则传达出对年华易逝的无奈,诗人以自我为例,表达对老去的惆怅与无奈。

而“青山活计费寻思”则展现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隐喻着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最后一句“须髯不似少年时”,则是对自身变化的无奈,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青春的渴望。

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辛弃疾深厚的艺术造诣,也折射出他对历史、社会及自身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莫望中州叹黍离:不必在中原地区哀叹生活的艰辛。
    2. 元和圣德要君诗:提及当时的盛世和君子的诗篇,表达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3. 老去不堪谁似我:感慨年老的无奈与孤独。
    4. 归卧:想要归隐于山林。
    5. 青山活计费寻思:隐居生活的艰难与思索。
    6. 谁筑诗墙高十丈:感叹自己未能构建理想的生活与事业。
    7. 直上:向上追求理想与抱负。
    8. 看君斩将更搴旗:希望能有更多的英雄出世。
    9. 歌舞正浓还有语:即使在歌舞升平的时刻,仍有话要说。
    10. 记取:提醒自己。
    11. 须髯不似少年时:自我反思,感叹年华已逝。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诗墙”比喻理想与成就。
    • 对仗: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此诗通过酒宴的热闹与个人的感慨,展现了对人生无常、青春流逝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认识。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隐逸与宁静的生活,代表诗人的理想归宿。
  • 黍离:象征人世间的苦楚与困境。
  • 须髯:象征年老与时光流逝,体现对青春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定风波》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辛弃疾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须髯”指的是?

    • A) 年轻
    • B) 年老
    • C) 壮年
  3. “青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隐居生活
    • C) 战争

答案

  1. B) 辛弃疾
  2. B) 年老
  3. B) 隐居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的另一首著名词作,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水调歌头》:苏轼的名作,表达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风格迥异,辛弃疾豪放,李清照则婉约,但两人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与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辛弃疾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