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作者: 辛弃疾
行尽桑麻九英天,更寻佳处可留连。
如今归棹如掤箭,不似来时上水船。
白话文翻译
走过一片片的桑麻,来到九英山下,四处寻找美丽的地方留连忘返。如今归舟如同发射的箭,不再像来时随水而行的船只那样悠闲。
注释
- 桑麻:指桑树和麻,这里指代农村的田园风光。
- 九英天:九英山,位于武夷山,风景如画。
- 归棹:回程的船桨。
- 掤箭:形容归程的急促。
- 上水船:指顺水而行的船。
典故解析
“九英”指的是武夷山的九英山,是武夷山著名的风景区,传说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与此相关。诗中提到的“上水船”暗指顺流而下的轻松状态,反映了诗人对旅途的怀念与对归程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的作品多表现豪情壮志,风格奔放,尤其以词作著称,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辛弃疾游览武夷山时,表达了他对美景的留恋与归程的无奈,反映了他在历史变迁中的感慨与人生哲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游览武夷山的经历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景致的深情眷恋和归途的惆怅。开头的“行尽桑麻九英天”,描绘出一幅广袤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游历过程中的愉悦与对美好自然的欣赏。这种自然景象不仅仅是环境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
“如今归棹如掤箭”,转折之处,诗人意识到归途的匆忙与无奈,生动地展现出一种“行舟不觉”的感受,仿佛他在美景面前失去了时间的概念。而“更寻佳处可留连”则反映了他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不舍,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整首诗情景交融,构建了一种“游”与“归”的对立,既有对美景的热爱,也有对归程的惆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行尽桑麻九英天:经历了辽阔的桑麻田,抵达九英山,表达了游历的过程。
- 更寻佳处可留连:继续寻找美丽的地方,表现了对美景的向往。
- 如今归棹如掤箭:归途急促,形容心情的急迫与无奈。
- 不似来时上水船:与来时的悠闲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心境的变化。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归舟比喻为“掤箭”,增强了行色匆匆的感觉。
- 对仗:前后两句的结构相对,形成对比,增强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归途的惆怅,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桑麻:象征着自然的富饶与田园的宁静。
- 九英天:代表着人间仙境,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船:象征着人生旅途,反映出归途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英天”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武夷山
B. 泰山
C. 黄山 -
“归棹如掤箭”中的“掤箭”指的是什么? A. 慢悠悠的船
B. 飞速的箭
C. 美丽的景色 -
诗人对归途的感受是怎样的? A. 愉快
B. 失落
C. 无所谓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白的游诗各具特色,辛弃疾更多表现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慨,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放不羁的个性与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辛弃疾全诗全词》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