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祁阳县界即事》

时间: 2025-01-11 11:16:10

境入祁阳驿堠迢,道旁烟火顿萧萧。

茅冈丛篠路磊砢,蓬舍扃柴人寂寥。

市粒颇艰缘岁俭,野芳交发自春饶。

扶藜勇过黄罢岭,知竭精忠答圣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入祁阳县界即事
作者:李曾伯 〔宋代〕

境入祁阳驿堠迢,道旁烟火顿萧萧。
茅冈丛篠路磊砢,蓬舍扃柴人寂寥。
市粒颇艰缘岁俭,野芳交发自春饶。
扶藜勇过黄罢岭,知竭精忠答圣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我抵达祁阳县的情景。路途遥远,到达驿站时,看到路旁的烟火变得冷清。茅草和竹篱围成的小路上石头堆积,蓬乱的茅屋门扉紧闭,周围的人显得格外寂寥。市场上的粮食因为岁月的艰辛而显得十分短缺,野外的花草在春天的滋润下竞相绽放。扶着拐杖,勇敢地走过了黄罢岭,我深知自己尽全力报效朝廷的决心。

注释

  • 驿堠:驿站,古时供官员和旅人中途休息的地方。
  • 烟火:指人们的生活气息,此处形容生活的冷清。
  • 茅冈丛篠:指茅草和竹子,形容周围环境。
  • 蓬舍:指用茅草搭成的简陋房屋。
  • 扶藜:指用手杖支撑,形容年老或身体不便的人。
  • 黄罢岭:地名,可能是一个险峻的山岭。
  • 精忠:指尽忠报国的精神。

典故解析

诗中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扶藜勇过黄罢岭”可以理解为一种历经艰难险阻而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物与人情世事结合,表现出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曾伯游历至祁阳县时,表达了他对生活环境的观察以及在艰苦岁月中对国家的忠诚。

诗歌鉴赏

李曾伯的《入祁阳县界即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边陲小镇的生活景象。诗的开头便以“境入祁阳驿堠迢”引入,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遥远而又清冷的驿站。环境的描绘通过“道旁烟火顿萧萧”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气氛,给人以深思。随后对路旁景物的细致描写,如“茅冈丛篠路磊砢”,营造出一种荒凉的田野景象,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市粒颇艰缘岁俭”一句,揭示了市场上粮食短缺的现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诗人以此表达了对民生艰难的深切关怀。而“扶藜勇过黄罢岭”则展现了诗人虽身处艰难却依然坚持向前的勇气,表现出一种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境入祁阳驿堠迢”:描绘到达祁阳的情景,强调路途遥远。
  2. “道旁烟火顿萧萧”:路边的生活气息显得冷清,营造出一种孤寂感。
  3. “茅冈丛篠路磊砢”:环境的荒凉,暗示社会的困境。
  4. “蓬舍扃柴人寂寥”:人们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孤独与寂静。
  5. “市粒颇艰缘岁俭”:市场物资短缺,反映出时代的艰难。
  6. “野芳交发自春饶”:春天的自然复苏,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7. “扶藜勇过黄罢岭”:表现出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勇气。
  8. “知竭精忠答圣朝”:强调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茅冈丛篠”与“蓬舍扃柴”,对比鲜明。
  • 意象:通过“烟火”、“茅舍”等意象传达情感。
  • 比喻:如“扶藜”隐喻老年或遭遇困境的奋斗。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忠诚,同时也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关切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火:象征生活的气息,隐喻人们的生存状态。
  • 茅舍:代表贫困与艰辛,反映出时代的困境。
  • 春芳:寓意希望与复苏,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扶藜”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手杖
    C. 一种粮食
    D. 一种交通工具

  2. 诗中提到的“市粒”反映了什么? A. 市场繁荣
    B. 粮食短缺
    C. 生活富裕
    D. 社会安定

  3. 诗人对国家的态度是: A. 漠不关心
    B. 忠诚奉献
    C. 怀疑不安
    D. 消极悲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李曾伯的诗更突出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观察,而杜甫则更强调国家的兴亡与个人命运的沉浮。两者在情感基调与社会关怀上各有侧重,展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诗人的心声。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曾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