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馆陈太丞知寿州》
时间: 2025-01-11 14:27: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忽佩鱼符下玉京,长安厩吏驾车迎。
淮王旧地馀风物,太史新书见姓名。
弩矢前驱殊觉贵,河梁执别岂胜情。
小山丛桂图经古,白马骊驹道路荣。
鹏海三千须击水,隼旟四十且专城。
长淮月色秋宵好,应助诗人思转清。
白话文翻译
忽然间佩戴着鱼符离开京城,长安的马厩吏驾车迎接。
淮王的旧地还留有风物,太史的新书中可以看到我的名字。
弩矢在前驱使感到非常尊贵,河梁上握别怎能不充满情感。
小山上的丛桂图经古老,白马和骊驹在路上显得荣耀。
鹏海三千需要击水,隼旟四十且专注于城池。
长淮的月色在秋夜格外美好,应该能助诗人的思绪更加清晰。
注释
- 鱼符:古代官员的凭证,形状似鱼。
- 玉京:指京城。
- 淮王旧地:指淮南王刘安的旧地,今安徽一带。
- 太史新书:指史书。
- 弩矢前驱:指官员出行时的仪仗。
- 河梁执别:指在桥上告别。
- 小山丛桂:指山中的桂树,象征高洁。
- 鹏海三千:比喻志向远大。
- 隼旟四十:指官员的旗帜。
- 长淮月色:指淮河上的月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亿(974-1020),字大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刘筠、钱惟演等并称“西昆体”诗人。其诗文风格典雅华丽,多写宫廷生活和官场事务。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杨亿在离开京城前往寿州任职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京城的留恋、对新职位的期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离开京城前往寿州任职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诗人对新职位的期待和对未来的憧憬。诗中“忽佩鱼符下玉京”一句,既表达了离开京城的突然,也显示了诗人身份的尊贵。“淮王旧地馀风物”和“太史新书见姓名”则暗示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个人成就的期待。后几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小山丛桂”、“长淮月色”,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忽佩鱼符下玉京:突然间佩戴着鱼符离开京城,显示了诗人身份的尊贵和离开的突然。
- 长安厩吏驾车迎:长安的马厩吏驾车迎接,显示了诗人受到的礼遇。
- 淮王旧地馀风物:淮王的旧地还留有风物,暗示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
- 太史新书见姓名:太史的新书中可以看到我的名字,表达了对个人成就的期待。
- 弩矢前驱殊觉贵:弩矢在前驱使感到非常尊贵,显示了诗人对新职位的尊崇。
- 河梁执别岂胜情:河梁上握别怎能不充满情感,表达了对京城的留恋。
- 小山丛桂图经古:小山上的丛桂图经古老,象征高洁。
- 白马骊驹道路荣:白马和骊驹在路上显得荣耀,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
- 鹏海三千须击水:鹏海三千需要击水,比喻志向远大。
- 隼旟四十且专城:隼旟四十且专注于城池,显示了对新职位的专注。
- 长淮月色秋宵好:长淮的月色在秋夜格外美好,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 应助诗人思转清:应该能助诗人的思绪更加清晰,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鹏海三千须击水”,比喻志向远大。
- 拟人:如“河梁执别岂胜情”,将桥拟人化,表达情感。
- 对仗:如“小山丛桂图经古,白马骊驹道路荣”,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新职位的期待和对未来的憧憬。通过对京城的留恋、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鱼符:象征官员的身份和尊贵。
- 玉京:象征京城。
- 淮王旧地:象征历史和传统。
- 太史新书:象征个人成就和历史记载。
- 弩矢前驱:象征官员的仪仗和尊贵。
- 河梁执别:象征告别和情感。
- 小山丛桂:象征高洁和古老。
- 白马骊驹:象征荣耀和未来。
- 鹏海三千:象征志向远大。
- 隼旟四十:象征官员的旗帜和专注。
- 长淮月色:象征美好和清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忽佩鱼符下玉京”中的“鱼符”指的是什么? A. 官员的凭证 B. 鱼的形状 C. 古代的货币 D. 古代的装饰品
-
诗中“淮王旧地馀风物”中的“淮王”指的是谁? A. 刘安 B. 刘邦 C. 刘秀 D. 刘备
-
诗中“鹏海三千须击水”中的“鹏海三千”比喻什么? A. 志向远大 B. 海洋的广阔 C. 鹏鸟的飞行 D. 鹏鸟的寿命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杨亿的其他作品,如《西昆酬唱集》中的诗作,可以了解其典雅华丽的风格。
- 刘筠、钱惟演等“西昆体”诗人的作品,可以对比同一流派的不同风格。
诗词对比:
- 与杨亿的其他作品对比,如《西昆酬唱集》中的诗作,可以了解其风格的一致性和变化。
- 与其他诗人的作品对比,如苏轼、王安石等,可以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了解宋代诗歌的整体风格和特点。
- 《西昆酬唱集》:了解“西昆体”诗人的作品和风格。
- 《杨亿诗集》:了解杨亿的其他作品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