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敬叔寓僧舍开轩松下以虚濑名之来求诗》
时间: 2025-01-10 23:00: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杜敬叔寓僧舍开轩松下以虚濑名之来求诗》
作者:陆游
君不见洛阳八节滩,未至一舍闻惊湍。
生绡六幅谁所画?入眼能令三伏寒。
又不见桐庐七里濑,溅雪跳珠舞澎湃。
羊裘老子去千年,绝世孤风凛如在。
杜陵之孙今胜流,飘然不必事远游。
结茆古寺听松吹,坐擅洛水桐江秋。
放翁百念俱已矣,独有好奇心未死。
约君少待秋月明,抱琴来宿写滩声。
白话文翻译
你难道没有见过洛阳的八节滩吗?
未到一处就听见那惊涛骇浪的声音。
那生绡上画的六幅画是谁的作品?
入眼看了能让人感到三伏的寒意。
又难道没有见过桐庐的七里濑吗?
浪花溅起如雪,珠子般跃动,澎湃如舞。
老子披着羊裘去世已经千年,
那绝世的孤风依然凛然如故。
杜陵之孙如今胜过往者,
飘然自在,无需远游。
我在古寺结庐,听松风吹拂,
坐享洛水与桐江的秋色。
放翁的百般思绪早已了无痕迹,
唯有那好奇心尚未消逝。
约你稍待秋月明亮时,
抱着琴来宿下,写下那滩声。
注释
- 洛阳八节滩:指的是洛阳附近的一个著名水滩,以急流而闻名。
- 生绡:一种轻薄的绢,常用于绘画。
- 桐庐七里濑:指的是桐庐的七里水滩,水势湍急,风光旖旎。
- 杜陵之孙:指的是诗人陆游自己,杜陵是他的家乡。
- 放翁:指的是陆游的号,意为“放浪之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散文家。其一生经历了南宋初期的动荡,深切关心国家和民生。陆游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以忧国忧民为主题,作品广泛流传。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陆游晚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描绘的水滩景色,既是对美好自然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追求闲适生活的愿望。
诗歌鉴赏
《杜敬叔寓僧舍开轩松下以虚濑名之来求诗》是一首充满自然美感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洛阳和桐庐的水滩,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水滩的奔腾与雪花般的浪花,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动感的画面。诗的前半部分以“君不见”引入,增强了叙述的代入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之中。
接下来的几句中,陆游通过对比“生绡六幅”与“羊裘老子”,不仅展示了他的艺术素养,也隐含了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过去的敬仰与对现实的感慨。尤其是“杜陵之孙今胜流”,展现了诗人对自身身份的自信和对现实的思考,尽管已经年迈,但他依然追求精神的自由与乐趣。
最后几句则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邀请,想要在秋月明亮的夜晚一起吟诗作乐,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人际的温情。这种期盼不仅反映了陆游对生活的热爱,也传达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不见洛阳八节滩:引出主题,提醒读者关注自然的美。
- 未至一舍闻惊湍:强调水声之响,给人一种急迫感。
- 生绡六幅谁所画:引发思考,艺术的本源及其魅力。
- 入眼能令三伏寒:描绘画作的美,令人感到清凉。
- 又不见桐庐七里濑:再一次引入另一个自然景点。
- 溅雪跳珠舞澎湃:形象生动地描绘水波的动态。
- 羊裘老子去千年:历史的沉淀,传达时间的流逝。
- 绝世孤风凛如在:传达孤独与高洁的风骨。
- 杜陵之孙今胜流:自我肯定,表现对生活的态度。
- 飘然不必事远游:强调内心的自由,不必追求外在的远方。
- 结茆古寺听松吹:描绘宁静的生活状态。
- 坐擅洛水桐江秋:享受自然的美景和宁静。
- 放翁百念俱已矣:表明心境的平和,对世事的淡然。
- 独有好奇心未死:表达不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 约君少待秋月明:提议与友共享美好时光。
- 抱琴来宿写滩声:邀请友人共同享受音乐与自然的结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滩的浪花比作雪和珠子,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
全诗展现了陆游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在自然美的映衬下,诗人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滩: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流动。
- 松:象征坚韧与高洁的品格。
- 琴:代表文化与艺术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洛阳八节滩”代表什么?
- A. 美丽的山景
- B. 急流的水滩
- C. 宁静的湖泊
-
“杜陵之孙”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陆游
-
诗中“好奇心未死”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 A. 消极
- B. 无所谓
- C. 积极向上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山居秋暝》的对比,陆游的诗更具动态感,充满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期待。而王维则更多展现了静谧与内心的平和,体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美学追求。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