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亭赏梅》

时间: 2025-01-27 03:22:56

判为梅花倒玉卮,故人幽梦忆疏篱。

写真妙绝横窗影,彻骨清寒蘸水枝。

苦节雪中逢汉使,高标泽畔见湘累。

诗成怯为花拈出,万斛尘襟我自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判为梅花倒玉卮,故人幽梦忆疏篱。
写真妙绝横窗影,彻骨清寒蘸水枝。
苦节雪中逢汉使,高标泽畔见湘累。
诗成怯为花拈出,万斛尘襟我自知。

白话文翻译:

这梅花的倒影宛如玉杯,
让我想起故人和那疏落的篱笆。
窗外的影子美得无与伦比,
寒气透骨,枝头浸染着水滴。
在雪中我遇见了汉代的使者,
在泽畔我见到了湘江的愁苦。
写成诗句我却害怕提到这花,
因为我心中有万千尘世的烦恼。

注释:

  • 梅花: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
  • 玉卮:古代酒器,形状如杯,暗指梅花的倒影。
  • 疏篱:稀疏的篱笆,代表故人居住的地方。
  • 横窗影:窗外的影子,暗示梅花在窗外的美丽。
  • 彻骨清寒:形容寒冷入骨,表现出梅花的生长环境。
  • 汉使:指汉代的使者,象征历史的交往。
  • 湘累:指湘江的愁苦,隐喻作者的忧愁。
  • 万斛尘襟:形容心中堆积的烦恼和尘世的困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晚号渔隐,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和爱国者。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见长,常表达对国家、历史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他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失意,因此诗中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涟漪亭赏梅》是陆游在冬日赏梅时的抒怀之作。诗的开头以“梅花倒玉卮”引入画面,梅花的倒影如同玉杯,展现出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与对故人的思念。接着,诗人通过“幽梦忆疏篱”揭示自己对往昔的深情回忆,这里的疏篱可能暗示着某种失落与遗憾。

在描绘梅花的美丽时,诗人用“写真妙绝横窗影”来形容窗外梅花的影子,展现其细腻的观察力与审美情趣。紧接着“彻骨清寒蘸水枝”则将气候的寒冷与梅花的坚韧结合,表现出梅花在严寒中傲然挺立的精神。

后半部分,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事件相结合,“苦节雪中逢汉使”,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两句“诗成怯为花拈出,万斛尘襟我自知”,更是将个人的创作与内心的纷扰结合,表现出他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对人生困境的深刻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表现了陆游对梅花的喜爱以及对生活、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判为梅花倒玉卮:将梅花的倒影比作玉杯,突出其美丽。
  2. 故人幽梦忆疏篱:思念故人,想起曾经的地方。
  3. 写真妙绝横窗影:描绘窗外梅花的影子,表现出其独特的美。
  4. 彻骨清寒蘸水枝:寒冷的气息让梅花的枝头浸满水,暗示梅花的坚韧。
  5. 苦节雪中逢汉使:在雪中遇见汉代的使者,暗指历史的交往。
  6. 高标泽畔见湘累:在水边见到湘江的愁苦,表达自己的心情。
  7. 诗成怯为花拈出:写完诗句却对提到梅花感到畏惧。
  8. 万斛尘襟我自知:心中有无数烦恼,只有自己知道。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梅花倒玉卮”,通过比喻增强了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仗工整。
  • 象征:梅花象征着坚韧和高洁,表现了诗人的情操。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主题围绕着坚韧、回忆和对生活的哲思,体现了陆游的爱国情怀和对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高洁、坚韧,代表理想与信念。
  • 玉卮:象征美和雅致,暗示诗歌的艺术性。
  • :象征寒冷与困境,表现逆境中的坚韧。
  • 湘江:代表着历史的哀愁与个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梅花倒玉卮”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梅花的香气
    • B. 梅花的倒影
    • C. 梅花的颜色
    • D. 梅花的形状
  2. “故人幽梦忆疏篱”中的“疏篱”意指?

    • A. 稠密的篱笆
    • B. 稀疏的篱笆
    • C. 竹子
    • D. 树木
  3. 诗人最后提到的“万斛尘襟我自知”的意思是?

    • A. 自知烦恼多
    • B. 自知快乐多
    • C. 自知诗词多
    • D. 自知花香多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王安石)
  • 《春晓》(孟浩然)

诗词对比:

  • 陆游的《涟漪亭赏梅》王安石的《梅花》都围绕梅花这一意象展开,但陆游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王安石则侧重梅花的坚韧与精神。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陆游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