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6 04:38: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二首 其一
作者:刘克庄
莱菔可齑粳可炊,绝胜远访碧溪祠。
渠能去伴舒为诰,时有来听鼎说诗。
江夏奇童今属子,金华仙伯更传谁。
锦囊倒赠贫家了,不管旁观笑橐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萝卜可以切成细丝,米饭可以煮成美味,远胜过去拜访碧溪的祠堂。
他能陪伴舒国的大臣,时常有人前来听他讲述诗文。
江夏的奇才如今归于你,金华的仙人又传授给谁呢?
锦囊里赠送给贫穷的人,根本不在乎旁人嘲笑我。
注释
- 莱菔:即萝卜,指一种常见的蔬菜。
- 齑:指切成细丝的食物,通常指萝卜等。
- 粳:指粳米,是一种优质的稻米。
- 碧溪祠:特指一个地方的祠堂,可能是与诗人或友人相关的场所。
- 渠:他,指代诗中提到的人物。
- 舒:古代国家名,此处可能指其国的文人。
- 鼎:古代炊具,象征着饮食。
- 江夏:古地名,指今天的湖北省。
- 金华:地名,特指金华山,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 锦囊:指盛放物品的袋子,诗中指代赠送的礼物。
- 橐垂:指口袋,象征着贫穷或低微的身份。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景文,号玉溪,宋代著名诗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因其诗作风格独特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涉及自然、人生哲理及社会现实,深受后人喜爱。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的细节,反映出对平凡生活的珍视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中融入了对友人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又二首 其一》是一首反映刘克庄生活哲学和人际关系的诗。诗的开头提到“莱菔可齑粳可炊”,通过简单而日常的食材引入,显示出诗人对平淡生活的热爱。相较于古时的名胜古迹,诗人显然更看重的是当下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传达出一种朴素的生活智慧。
接着,诗人提到“渠能去伴舒为诰”,这里流露出对友人的赞美与认可,舒国的文士因其才华受到重视,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社会地位与交往情况。紧接着“时有来听鼎说诗”,展现了诗人作为文人的自信与自豪,友人聚集一堂,讨论诗文的场景生动而富有画面感。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江夏奇童今属子”,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代年轻人的潜力与希望。“金华仙伯更传谁”的疑问,似在探讨传统知识与文化的传承,表达出对未来的思考与期待。而最后两句则以“锦囊倒赠贫家了”结束,既反映出诗人的慷慨,也隐含着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表明他不在乎外界的评价,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内心与价值。
整首诗以平淡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友谊与文化传承的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莱菔可齑粳可炊:生活中平常的食物被赞美,强调日常的美好与价值。
- 绝胜远访碧溪祠: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远胜于追求虚名的拜访。
- 渠能去伴舒为诰:提及友人能在文坛上有一席之地,显示出对文人的赞赏。
- 时有来听鼎说诗:友人聚集讨论诗歌,表现出社会交往的活跃。
- 江夏奇童今属子:提到年轻人的才华,传递出希望与未来。
- 金华仙伯更传谁:探讨文化传承与知识的延续。
- 锦囊倒赠贫家了:表达赠予的无私与对社会的关注。
- 不管旁观笑橐垂:无视外界的非议,体现出坚定的内心。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莱菔”、“粳米”等日常食材比喻生活的平凡美好。
- 对仗:诗中展现严谨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更传谁”的反问,引发读者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平凡生活、友谊与传承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对友人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关注,体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莱菔:象征平凡、简单的生活。
- 碧溪祠:象征文化与传统的传承之地。
- 鼎:象征文人雅士的聚会与交流。
- 江夏奇童:象征年轻人的潜力与希望。
- 锦囊:象征赠予与分享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莱菔可齑粳可炊”中的“莱菔”指什么?
- A. 一种鱼
- B. 一种水果
- C. 一种蔬菜
- D. 一种谷物
-
诗中提到的“碧溪祠”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文化传承
- C. 自然景观
- D. 诗人的故乡
-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反映平凡生活
- C. 赞美自然
- D. 表达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苏轼:两位诗人在对自然与生活的描写上各有特色,刘克庄更注重生活的细节,而苏轼则展现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两者在风格上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参考资料
- 诗词鉴赏相关书籍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又二首 其一》这首诗的魅力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