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凌云阁》
时间: 2025-01-22 09:06: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凌云阁
作者: 王恽 〔元代〕
布衣尘满戴儒冠,
风袂来登上将坛。
栋藻云飞朱栱湿,
檐牙霜重玉梯寒。
风烟远胜筹边迥,
气势雄吞汴水乾。
经略江淮有成算,
不须重展地图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身着布衣、满身尘土却依然戴着儒冠的情景,意指他不拘于外表的寒酸,心中自有抱负。乘着风袂,登上高阁,俯瞰四周,看到飞扬的云朵和湿润的朱红色梁柱。阁檐上结了霜,寒冷的玉阶让人不禁打颤。远处的风烟景象比筹划的边界更为辽阔,气势如虹,仿佛吞噬了汴水的乾坤。对江淮的治理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根本不需要再去展开地图细看。
注释
字词注释
- 布衣:指普通百姓的衣服,代表贫困与平凡。
- 儒冠:古代读书人的帽子,象征文化与身份。
- 风袂:随风飘动的衣袂。
- 栋藻:屋顶的装饰部分。
- 朱栱:红色的屋檐。
- 檐牙:屋檐的边缘。
- 玉梯:象征高贵的阶梯,这里指阁楼的台阶。
- 风烟:形容远处的烟雾和气氛。
- 经略:指治理、规划的能力。
典故解析
- “经略江淮”:指对江淮地区的治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国家治理的重视。
- “汴水”:指汴京(今河南开封),象征着国家的中心与繁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元代诗人,生于元代中期,字子明,号云溪,常以“布衣”自称,表达自己的平民身份。王恽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关注社会民生,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正值国家治理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诗人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并通过登高望远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诗中展现了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与期待。
诗歌鉴赏
《登凌云阁》是一首充满雄心壮志的诗作,王恽通过描绘高阁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全诗从个人的视角出发,展现了诗人身处高处时的心境与视野。开篇便以“布衣尘满”自谦,显示出他虽身处俗世,却心怀天下的情怀。随着“风袂来登上将坛”,诗人借助风的象征,表现了他渴望飞升、追求理想的决心。
接着,诗人细致描绘了阁楼的景象,“栋藻云飞朱栱湿”,通过对环境的刻画,突显出一种清新而又湿润的气氛,给人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而后通过“风烟远胜筹边迥”,诗人又一次强调了自身的视野与抱负的辽阔,气势如虹,令人振奋。
最后,诗人强调了对江淮治理的信心,表明他并不需要依赖地图来规划,而是基于内心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清晰思考,展现出一种自信与豪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示了王恽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元代文人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布衣尘满戴儒冠:诗人以布衣自谦,暗示不拘小节,但内心有文化追求。
- 风袂来登上将坛:借风的意象,表现出诗人渴望追求理想的决心。
- 栋藻云飞朱栱湿:描绘阁楼的美丽景象,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 檐牙霜重玉梯寒:通过寒冷的环境,表现出高处的孤独与清冷。
- 风烟远胜筹边迥:强调视野的辽阔,表达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
- 气势雄吞汴水乾:气势磅礴,表明诗人胸怀壮志,渴望治理国家。
- 经略江淮有成算:表达了对未来治理的信心与计划。
- 不须重展地图看:强调内心的坚定与对未来的清晰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风比作追求理想的动力。
- 对仗:如“栋藻云飞”与“檐牙霜重”,形成优美的节奏感。
- 夸张:如“风烟远胜”,强调了视野的辽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信心与理想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布衣:象征平民与谦卑。
- 风袂:象征自由与追求。
- 朱栱:象征文化与艺术。
- 玉梯:象征高贵与理想。
- 风烟:象征未来的广阔与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恽的身份是?
A. 皇帝
B. 平民
C. 官员
D. 商人 -
诗中提到的“经略江淮”主要指的是?
A. 治理国家
B. 战争
C. 旅游
D. 贸易 -
“不须重展地图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迷茫
B. 对治理的信心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旅行的期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以登高抒发壮志与忧国情怀。
- 李白《庐山谣》: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王恽与杜甫的诗作都表现出对国家的思考与个人的理想,但王恽更强调自信与未来的规划,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对现实的忧虑与感慨。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在历史面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王恽诗集》
- 《古诗词选读》
以上内容为《登凌云阁》的详细解读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经典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