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锦堤行乐》

时间: 2025-01-26 02:01:27

浪说兰亭褉事修,年年春好锦堤游。

花翻舞袖惊歌板,柳隔高城暗酒楼。

绿树恐应春事老,金鞭重为使君留。

竹西路晚归时醉,何处珠帘半上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说兰亭褉事修,年年春好锦堤游。
花翻舞袖惊歌板,柳隔高城暗酒楼。
绿树恐应春事老,金鞭重为使君留。
竹西路晚归时醉,何处珠帘半上钩。

白话文翻译

有人说兰亭的盛事已经过去,年年春天在锦堤游玩依然美好。
花儿舞动着衣袖,令人惊艳,歌声在船上响起;
柳树隔着高城,暗藏着酒楼的幽静。
绿树似乎在担忧春天已经老去,金鞭却重重地为使君留住。
竹西路上,晚归时已是醉意朦胧,哪里还有珠帘半挂的地方呢?

注释

  • 浪说:有人说。
  • 兰亭:指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古代文人聚会吟咏的典故。
  • 锦堤:锦绣的堤岸,象征春游的美好场所。
  • 花翻舞袖:花儿在风中摇曳,仿佛舞动着衣袖。
  • 惊歌板:歌声惊动了船上的木板,形容歌声悦耳。
  • 柳隔高城:柳树隔开了高大的城楼,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金鞭:此处可能指的是权贵的象征,或者某种象征财富和高贵的物品。
  • 竹西路:指向竹林的方向,可能是诗人归途的方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恽(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常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题材。他的作品多描写春游、山水,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这首《清明日锦堤行乐》创作于清明时节,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借助对春游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诗歌鉴赏

王恽的《清明日锦堤行乐》通过对春游场景的描绘,展现了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开头两句提到“兰亭褉事”,借用历史典故,引发读者对文人雅聚的联想,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怀旧情怀。接着“年年春好锦堤游”则展现了春天的常态与美好,传达出一种对春天的期待和向往。

中间几句描绘了锦堤游玩的生动场景:花瓣在微风中翻飞,柳树在高楼间摇曳,诗人置身其中,感受着春光的明媚和欢乐。尤其是“惊歌板”,通过歌声和船只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气氛。

最后两句“绿树恐应春事老,金鞭重为使君留”则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珍惜。诗人似乎在思考春天的短暂与美好,感叹岁月的无情。整体来说,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浪说兰亭褉事修:以“有人说”的形式引入,表现出对兰亭盛事的感慨。
  2. 年年春好锦堤游:表达了每年春天在锦堤游玩的美好体验,体现了春日的常态。
  3. 花翻舞袖惊歌板:生动描绘了游玩时花瓣飞舞、歌声四起的场景。
  4. 柳隔高城暗酒楼:描绘了柳树和酒楼的幽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5. 绿树恐应春事老:表达了对春天即将结束的忧虑。
  6. 金鞭重为使君留:暗示留住美好时光的愿望,富含思考与感慨。
  7. 竹西路晚归时醉:描绘了归途晚酌的情景,透露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8. 何处珠帘半上钩: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翻舞袖”,使形象生动。
  • 对仗:如“绿树恐应春事老,金鞭重为使君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绿树恐应”,赋予自然以情感,反映诗人内心的感受。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游的美好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享受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洒脱而又深刻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兰亭:象征文人雅集与文化的象征。
  2. 锦堤:代表春天的美好与青春的活力。
  3. 花与柳:花代表美好时光,柳则象征柔情与婉约。
  4. 酒楼:代表欢聚与享乐的场所。
  5. 竹西路:隐喻归家的道路,表达对归属感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兰亭”主要是指什么?

    • A. 一种花
    • B. 文人聚会的地方
    • C. 酒楼
  2. 填空题:诗中“年年春好__游”中的空白部分应填入的词是?

  3. 判断题:诗中的“金鞭”可以理解为财富的象征。(对/错)

答案

  1. B
  2. 锦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王恽的春游诗与杜甫的《春夜喜雨》,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但王恽更侧重于游玩和享受,杜甫则突出了春雨的滋润与生机。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春天的不同视角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恽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