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庙近云涛观,山遥翠欲重。
只应溪上木,便是洞中龙。
堰折潮归海,棂迎浪答钟。
断碑荒鲜合,终古载灵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庙宇附近的景色,云雾缭绕,远山青翠欲滴。那溪边的树木,仿佛是洞中龙的化身。堰坝处的潮水回归大海,窗棂迎接着浪潮的声响。断裂的碑石虽然荒凉,却依然承载着古老的灵气和踪迹。
注释:
- 庙:指庙宇,供奉神灵的地方。
- 云涛观:云雾在山间翻腾的景象。
- 翠欲重:青翠欲滴,形容山色浓重。
- 溪上木:溪水边的树木。
- 洞中龙:可能指传说中的龙,象征神秘和力量。
- 堰:水坝,拦水的设施。
- 潮归海:潮水回到大海。
- 棂:窗棂,窗户的框架。
- 浪答钟:浪潮拍打声如同钟声回应。
- 断碑:破旧的碑石,象征历史的遗迹。
- 灵踪:神灵的踪迹或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允平,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隽永,善于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相对稳定,文人们多在山水之间寻求灵感与寄托。
诗歌鉴赏:
《梅梁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的交融。诗的开头“庙近云涛观,山遥翠欲重”设定了一个宁静而又神秘的环境,云雾和青山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接着,诗人将溪边的树木与传说中的“洞中龙”相联系,暗含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与幻想。
“堰折潮归海,棂迎浪答钟”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潮水的流动与窗棂的反应,成了一种美妙的音响交响,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的语言。而最后一句“断碑荒鲜合,终古载灵踪”则在历史的沉淀中呼唤着古老的灵性,给人以深思,似乎提醒人们珍视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整首诗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同时又蕴含着对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庙近云涛观”:庙宇靠近观云的地方,描绘出神秘的自然环境。
- “山遥翠欲重”:远山青翠,仿佛要压下来的感觉,表现出山的厚重。
- “只应溪上木”:溪边的树木,直接引出自然的元素。
- “便是洞中龙”:暗示了自然中潜藏的神秘力量。
- “堰折潮归海”:描绘水流的动感,堰坝的存在让潮水回归大海。
- “棂迎浪答钟”:窗棂反应着浪潮声,如同在回应钟声,增强了音响的美感。
- “断碑荒鲜合”:破旧的碑石与荒凉的环境形成对比,展示历史的沧桑。
- “终古载灵踪”:古老的灵气与踪迹依然在历史中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溪上木,便是洞中龙”,将树木比作神秘生物,增强了诗的神秘感。
- 拟人:如“棂迎浪答钟”,将窗棂赋予了人的行为,增强了画面的活力。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与对历史的沉思,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观,传达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庙:象征信仰与神秘。
- 云涛:自然的动态美,变化无常。
- 翠山:生命力与自然的力量。
- 溪木: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潮海:生命的循环与变化。
- 断碑:历史的痕迹与人文的沉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庙”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观
B. 信仰与神秘
C. 生活的琐事答案:B
-
“堰折潮归海”主要描述了什么景象? A. 山的高大
B. 水流的动感
C. 天空的辽阔答案:B
-
诗中的“洞中龙”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力量
B. 幽深的历史
C. 诗人的情感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梅梁堰》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梅梁堰》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山居秋暝》则突出一种孤寂的美感。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以山水为题材,但更多的是表现个人的豪放与壮阔,与《梅梁堰》的细腻对比鲜明。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