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游东墅》
时间: 2025-02-04 15:33: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游东墅
作者: 陈允平 〔宋代〕
云压高空雁阵低,江城历历草离离。
楼台秋淡玉箫远,帘幕夜寒铜漏迟。
明月鹭鷥菱叶浦,西风蟋蟀豆药篱。
一樽酒尽银河落,犹有残钟出古祠。
白话文翻译:
高空的云层压得很低,雁阵飞行得很低。江边的城市,草木稀疏,显得有些凄凉。楼台在秋色中显得淡淡的,远处传来玉箫的悠扬声响,帘幕中透出夜寒,铜漏的滴水声显得特别迟缓。明亮的月光下,白鹭在菱叶上的水边徘徊,西风中蟋蟀在豆药篱旁鸣叫。一樽酒已经喝尽,仿佛银河都要落下,而古老祠堂中,仍能听见残钟的回响。
注释:
- 云压高空:形容天空中云层低垂,给人一种压迫感。
- 雁阵低:雁群飞得很低,可能是因为天气的原因。
- 江城历历:江边的城市景象清晰可见。
- 草离离:草木稀疏,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
- 楼台秋淡:秋天的楼台显得空旷而淡然。
- 玉箫远:远处传来的玉箫声,带有一种忧伤的情调。
- 帘幕夜寒:夜晚寒冷,窗帘微微摇动。
- 铜漏迟:指滴水声的缓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明月鹭鷥:月光下的白鹭,代表一种宁静的美。
- 银河落:传达一种壮丽的景象,象征着酒的尽头。
- 残钟出古祠:古老的祠堂中依稀传来钟声,令人想起往日的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允平,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淡雅,常常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一个秋夜,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思考。诗中渗透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秋夜游东墅》是一首充满秋日气息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秋天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开篇的“云压高空雁阵低”,以云和雁的形象,迅速引入秋夜的主题,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接着“江城历历草离离”,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情境,令人感受到秋的萧瑟。
在诗的中段,诗人描绘了楼台的秋色和远处的乐声,显得清淡而悠远,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夜寒的帘幕和迟缓的铜漏声,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索。而后半段的描写则带有一种宁静的美,明月下的鹭、蟋蟀的鸣叫,呈现出一种和谐美好的画面。
最后一句“一樽酒尽银河落,犹有残钟出古祠”,诗人用酒与银河的意象,表现了对过往时光的惋惜,同时又通过古钟的回响,寓意着对历史的追忆与反思。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既有对秋天的感叹,也有对人生的思索,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压高空雁阵低:描绘了秋季天空的低沉和雁群的飞行状态,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
- 江城历历草离离:清晰的江边城市与稀疏的草木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孤独与凄凉。
- 楼台秋淡玉箫远:楼台在秋色中显得朦胧,远处传来的箫声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
- 帘幕夜寒铜漏迟:夜晚的寒意和滴水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突出孤独感。
- 明月鹭鷥菱叶浦:描绘了宁静的夜晚,白鹭与菱叶的意象传达出一种优雅的美。
- 西风蟋蟀豆药篱:西风中的蟋蟀鸣叫,增添了夜晚的生动气氛。
- 一樽酒尽银河落:酒尽的瞬间感受到时光的流逝,银河的意象则增添了诗的辽阔感。
- 犹有残钟出古祠:古老的钟声唤起对往昔的追忆,增添了诗的历史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河落”,将酒尽与银河相联系,增添了诗的意境。
- 拟人:蟋蟀的鸣叫被赋予了情感,使得自然景物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明月鹭鷥”和“西风蟋蟀”,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的思念与反思,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压迫感与阴郁。
- 雁阵:引申为归属与团圆的渴望。
- 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 酒:代表人生的享受与感慨。
- 钟声:传达历史的回响与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江城历历草离离”中的“草离离”意思是: A. 草木茂盛
B. 草木稀疏
C. 草木繁多
D. 草木葱郁 -
“明月鹭鷥菱叶浦”中提到的动物是: A. 白鹭
B. 青鸟
C. 黄鹂
D. 夜莺 -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人生的庆祝
B. 对秋天的感慨与思考
C. 对春天的期待
D. 对城市生活的热爱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绘夜晚的寂静与思念。
诗词对比:
- 《秋夕》(杜甫)与《秋夜游东墅》:两者均描绘秋夜的景象,但杜甫更多体现了对国家与人生的忧虑,而陈允平则倾向于个人感悟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的美》
以上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秋夜游东墅》这首诗的美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