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道中》

时间: 2025-04-29 01:36:24

湿云压树际岗平,溽暑还因小雨增。

官事困人如缚虎,秋风吹野梦翻鹰。

趋时未必儒冠误,并隐端为野鹤憎。

遥忆筠溪亭下水,万竿苍雪照吟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湿云压树际岗平,溽暑还因小雨增。
官事困人如缚虎,秋风吹野梦翻鹰。
趋时未必儒冠误,并隐端为野鹤憎。
遥忆筠溪亭下水,万竿苍雪照吟灯。

白话文翻译:

湿润的云层压在树梢上,平坦的岗地显得更加沉闷,
闷热的夏天因为细雨的滋润而更加难受。
官场的事情使人困扰,像被捆绑的老虎,
秋风吹过,野外的梦境如同翻飞的鹰。
面对时势,未必是儒生的帽子就一定是错误的,
而隐士的理想却被世俗的鹤所厌憎。
遥想当年在筠溪亭下的水面,
万竿苍翠的竹影在灯下显得洁白如雪。

注释:

  • 湿云:潮湿的云,指天气阴沉,预示着降雨。
  • 压树际:压在树木的边际,形容云层低垂。
  • 溽暑:指湿热的夏天。
  • 官事:指官场事务,隐喻繁琐的官场生活。
  • 缚虎:形容困境的严重程度,像老虎被捆住。
  • 秋风:比喻变化的季节,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儒冠:指儒生的帽子,象征着读书人。
  • 隐端:隐士所追求的理想。
  • 筠溪:溪水清澈的地方,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元代诗人,生于明初至元末,字子平,号南冈,曾任职于地方,后隐居以诗酒自娱。他的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相结合,体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夏县道中》作于王恽游历夏县途中,正值夏日炎炎,内心对官场的无奈与对自然的向往交织,形成了诗中复杂的情感。

诗歌鉴赏:

《夏县道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开篇描绘了一个湿云低垂、闷热难耐的夏日景象,给人一种压抑之感,象征着他在官场中的窘迫与无奈。接着通过“官事困人如缚虎”的比喻,凸显了官场生活的束缚与困扰,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而后,诗人以“秋风吹野梦翻鹰”的意象,展现了人生的变化与无常,暗示着他对未来的思考与不安。最后的两句则转向个人的回忆,描绘出筠溪亭下的宁静场景,表达了他对过去自由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整首诗在自然与人事之间的交错中,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真实而富有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湿云压树际岗平:描绘了阴沉的天气,湿云低垂,给人以压迫感。
  2. 溽暑还因小雨增:细雨使得夏日的闷热加剧,呈现出一种无奈的情境。
  3. 官事困人如缚虎:形象地比喻官场的繁琐,如同被捆绑的老虎,难以挣脱。
  4. 秋风吹野梦翻鹰:秋风的吹动让人思考,梦境如鹰般自由而难以捉摸。
  5. 趋时未必儒冠误:在面对时势时,儒生的身份并不一定是错的。
  6. 并隐端为野鹤憎:隐士的追求常被世俗所厌恶,表达出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思考。
  7. 遥忆筠溪亭下水:回忆起曾经在清澈水边的宁静时光,充满怀旧情感。
  8. 万竿苍雪照吟灯:描绘了宁静夜晚,竹影与灯光交相辉映,象征着清幽与雅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官事困人如缚虎”,将官场事务比作捆绑的老虎,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与句之间形成对比,增强节奏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诗人的内心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官场生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体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湿云:象征着压抑与沉重的情绪。
  2. 秋风:象征着变化与人生的无常。
  3. 筠溪:象征着宁静与理想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官事困人如缚虎”是比喻什么?

    • A. 官场的繁琐
    • B. 自由的生活
    • C. 亲情的牵绊
      答案:A
  2. 诗中“万竿苍雪照吟灯”中“苍雪”形容的是什么?

    • A. 竹影
    • B. 雪花
    • C. 夜空
      答案:A
  3.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无奈
    • C. 轻松
      答案:B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恽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王恽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