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五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6 23:24:48

幽蓟馀蛇豕,乾坤尚虎狼。

诸侯春不贡,使者日相望。

慎勿吞青海,无劳问越裳。

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蓟馀蛇豕,乾坤尚虎狼。
诸侯春不贡,使者日相望。
慎勿吞青海,无劳问越裳。
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北方的幽州还有蛇和猪,天地间依然有虎和狼的威胁。诸侯们在春天的时候不来进贡,信使整日等待着消息。要小心吞并青海,没必要去询问越国的衣裳。希望大君先停止战争,归还马匹于华山之阳。

注释:

  1. 幽蓟:古代地名,指今北京一带。
  2. 蛇豕:蛇和猪,象征小的威胁。
  3. 乾坤:指天地,常用来表示宇宙和自然。
  4. 虎狼:比喻强大的敌人或威胁。
  5. 诸侯:指当时各地的王侯。
  6. :进贡,奉献的物品。
  7. 使者:传递消息的人。
  8. 吞青海:吞并青海,暗指战争和扩张。
  9. 越裳:指越国的衣服,可能是比喻奢华的东西。
  10. 大君:指当时的皇帝或统治者。
  11. 息战:停止战争。
  12. 华山阳:指华山的南面,可能是归还战马的地方。

典故解析:

  • 青海: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区,吞并青海意味着扩张和征战。
  • 越裳:可能引申为对奢华生活的追求,暗示应减少对奢侈品的关注,集中精力于国家的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历经战乱,目睹了社会的不公与动荡,诗风沉郁,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

《有感五首》系列诗作是在杜甫流亡生活期间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人民困苦的深切感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代的战乱密切相关,杜甫关心国家的安危,渴望和平。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杜甫在战乱时期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与思考。开篇以“幽蓟馀蛇豕”描绘了北方的险境,暗含国土尚未安宁,接着提到“乾坤尚虎狼”,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的不安定。诸侯在春天不进贡,显示了政治的混乱与各地割席断交的现象。诗中通过“慎勿吞青海”提醒统治者应警惕扩张的后果,反映了对战争的反思。最后呼吁“大君先息战”,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富有现实主义色彩,体现了杜甫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中的意象生动而富有力量,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幽蓟馀蛇豕:北方的幽州仍然有小的威胁,暗示社会动荡。
  2. 乾坤尚虎狼:天地间依然有强大的威胁,形势严峻。
  3. 诸侯春不贡:各地诸侯在春天不再进贡,表明国家的分裂与混乱。
  4. 使者日相望:信使日夜等待消息,反映出对国家局势的焦虑。
  5. 慎勿吞青海:警惕对青海的吞并,暗示战争带来的风险。
  6. 无劳问越裳:不必关注奢华的事物,强调国家的安宁更为重要。
  7. 大君先息战:希望统治者能先停止战争,给百姓带来和平。
  8. 归马华山阳:归还马匹,象征着战斗的结束与和平的到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虎狼”比喻敌人,强调其威胁。
  • 对仗:如“青海”与“越裳”,形成鲜明对比,展示出诗人对物质与精神的思考。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增强了诗的气势与紧迫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对和平的渴望。杜甫通过对当前局势的观察,呼吁统治者停止战争,关注民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幽蓟:象征北方的动荡与威胁。
  2. 虎狼:象征外部的敌人与内部的不安。
  3. 诸侯:象征国家的分裂与政治腐败。
  4. 青海:代表欲望与扩张的隐患。
  5. 越裳:象征奢华与不必要的关注。
  6. 华山阳:象征和平的归宿与安宁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海”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扩张与战争
    C. 财富

  2. “大君先息战”表达了什么愿望? A. 继续战争
    B. 停止战争
    C. 扩大领土

  3. 杜甫对社会现状的态度是? A. 满意
    B. 忽视
    C. 忧虑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同样是杜甫的作品,描绘了战乱后的感受。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对人生与时局的思考。

诗词对比:

比较杜甫与李白的作品,可以发现杜甫强调现实与民生,而李白则更关注个人情怀与理想。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而李白则追求个体自由与超脱,展现出不同的诗人气质与时代印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