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妙高台》

时间: 2025-01-27 03:13:22

占得湘中地最高,山川端欲助人豪。

萍蓬江海通吴会,兰芷汀洲带楚骚。

人住翠微藏夕霭,水连碧落见秋毫。

阑干立尽家何许,徒赋归心折大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占得湘中地最高,山川端欲助人豪。
萍蓬江海通吴会,兰芷汀洲带楚骚。
人住翠微藏夕霭,水连碧落见秋毫。
阑干立尽家何许,徒赋归心折大力。

白话文翻译

诗人站在湘中最高的地方,俯瞰壮丽的山川,感到豪情万丈。江海萍蓬,连接着吴地与楚地,岸边的兰草与芷草映衬着楚地的骚人。人住在青翠的山中,夕阳的云霭隐藏其中,水面与蓝天相连,清晰可见秋天的细微变化。站在栏杆边,望着四周的风景,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心中充满了归心似箭的情感,却无力实现。

注释

  • 湘中:指湖南地区。
  • 萍蓬:水生植物,象征漂泊不定。
  • 吴会:指吴地与会稽山的交界。
  • 兰芷:兰花与芷草,象征美好与文雅。
  • 翠微:青翠的山色。
  • 夕霭:傍晚时分的云雾。
  • 秋毫:指秋天的细微变化。
  • 阑干:栏杆,指诗人所立之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季白,号梦堂,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擅长山水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深沉,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诗人游览湘中最高的妙高台时,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及对故乡的思念。李曾伯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诗中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家乡的怀念。

诗歌鉴赏

《登妙高台》通过描绘湘中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诗人内心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诗人便以“占得湘中地最高”表达了自己站在高处的自豪感,仿佛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山川的豪情。而“山川端欲助人豪”则暗示着自然的伟大与诗人豪情的激荡。

接下来的“萍蓬江海通吴会,兰芷汀洲带楚骚”通过对水草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融汇与连接的感觉,展现了地理的广阔和文化的交融。特别是“兰芷”的提及,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文人雅士的向往,对文化的珍视。

诗的后半部分“人住翠微藏夕霭”描绘了人居于青山绿水之间的宁静,而“水连碧落见秋毫”则以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清澈与宁静。最后两句“阑干立尽家何许,徒赋归心折大力”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归心似箭的心情,尽管身处美景之中,心中依然难以忘怀故乡的牵挂。

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占得湘中地最高:诗人自豪地说明自己身处湘中最高点,俯瞰周围的美景。
  • 山川端欲助人豪:山川的壮丽让人感到豪情万丈,激励人心。
  • 萍蓬江海通吴会:水草萍蓬,象征着江海的联通,体现了地理的广阔。
  • 兰芷汀洲带楚骚:兰草与芷草的美丽,寓意着楚地文化的优雅。
  • 人住翠微藏夕霭:人居于青山之间,夕阳的云霭仿佛隐藏在山间。
  • 水连碧落见秋毫:水面与天空相连,细微的秋天变化清晰可见。
  • 阑干立尽家何许:站在栏杆边,思考自己的家乡在何处。
  • 徒赋归心折大力:虽然心中有归乡的强烈愿望,却无力实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萍蓬江海通吴会,兰芷汀洲带楚骚”,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表现诗人内心的感受。
  • 意象:如“翠微”、“夕霭”等,营造出诗人所处环境的美丽和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在美好环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中:象征着诗人的故乡与文化根基。
  • 山川:象征自然的壮丽和历史的厚重。
  • 萍蓬:象征漂泊与归属的矛盾。
  • 兰芷:象征文人雅士的气质与文化的积淀。
  • 翠微:象征宁静与美好。
  • 秋毫:象征细腻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所写的《登妙高台》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人生的感悟
    D. 以上皆是

  2. 诗中提到“兰芷汀洲”,其中“兰芷”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水草
    B. 诗人的故乡
    C. 兰花与芷草
    D. 江海的美景

  3. 诗的最后两句“阑干立尽家何许,徒赋归心折大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自我的反思
    B. 对归乡的渴望与无奈
    C. 对自然的感悟
    D. 对未来的展望

答案

  1. D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望岳》:同样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但更侧重于对山的崇敬与个人抱负的期望。
  • 《山居秋暝》:则更加专注于宁静的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安宁,情感上更为内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曾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