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作者:张元干 〔宋代〕
山绕平湖波撼城。
湖光倒影浸山青。
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
露荷翻处水流萤。
萧萧散发到天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山环绕着平湖,波光荡漾,仿佛在震撼着城池。湖水的光影倒映着青山,显得十分宁静。水晶般的楼阁下,夜深人静,正欲到三更时分。雾气弥漫的柳树在暗夜中,云霞轻轻拂过明月,露水下翻的荷花旁,水面上游动着萤火虫。直到天明,微风轻拂,头发随之飘散。
注释:
- 波撼城:波浪拍打城池,形象描绘湖水的波动。
- 湖光倒影:湖面反射出的光影,表现出水面的宁静与美丽。
- 水晶楼下:形容楼阁晶莹剔透,暗示夜的清幽。
- 欲三更:接近午夜时分,暗示夜深人静的氛围。
- 雾柳:被雾笼罩的柳树,增加了神秘感。
- 水流萤:水面上游动的萤火虫,增添了夜晚的灵动与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元干,字子昂,号德隅,南宋时期的词人和诗人。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南宋时期,可能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张元干在湖边独自欣赏美景,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因而写下了这首词。
诗歌鉴赏:
张元干的《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是一首典雅的词作,描绘了湖光山色的美丽画面。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夜晚。开篇“山绕平湖波撼城”将读者引入一个环绕着山水的宁静环境,波光粼粼的湖面似乎在轻轻震动着城池,给人一种动与静的对比感。
接下来的“湖光倒影浸山青”更是将湖水的倒影与青山结合,渲染出一幅和谐的自然景致。诗人在夜的深处,用“欲三更”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寂静,似乎时间在此刻凝固。之后的“雾柳暗时云度月”描绘了夜晚的朦胧,雾气与柳树的结合,增添了神秘感;而“露荷翻处水流萤”则将生动的小景呈现出来,水面上的萤火虫在月光下闪烁,宛如星星般迷人。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思考。诗的最后一句“萧萧散发到天明”,不仅描绘了清晨的到来,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总的来说,这首词以其清丽的意境与婉约的风格,让人感受到南宋词人的独特魅力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绕平湖波撼城:描绘湖水波动的情景,山环绕湖泊,水波荡漾,似乎在震撼城池,突显环境的自然和谐。
- 湖光倒影浸山青:湖水的光影如同浸入青山,描绘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 水晶楼下欲三更:水晶般的楼阁下,夜已深,暗示时间的流逝。
- 雾柳暗时云度月:雾气弥漫的柳树在暗夜中,云彩轻轻拂过明月,增添神秘感。
- 露荷翻处水流萤:描绘水面上荷花与萤火虫的景象,展现了生动的自然画面。
- 萧萧散发到天明:清晨的微风轻拂,暗示夜的结束,也带出一丝惆怅和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晶楼”形象生动,传达出楼阁的透亮与清幽。
- 拟人:如“云度月”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动作,增加了诗意。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句式对称,增加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切热爱,以及在宁静夜色中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稳定与永恒。
- 湖:代表宁静、柔和。
- 雾柳:暗示神秘与朦胧。
- 露荷:象征生机与美丽。
- 萤火虫:代表灵动与梦幻。
文化内涵:意象中的水、山、月、荷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象征,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张元干
C. 苏轼
D. 杜甫 -
词中提到的“水晶楼”象征着什么? A. 幸福
B. 寂静
C. 美丽与清幽
D. 财富 -
诗中描绘的主要景象是: A. 春天的花
B. 宁静的夜晚
C. 暴风雨
D. 烈日炎炎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李清照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青玉案》同样描绘了夜晚的美丽与思考,但更加强调个人的情感与豪情;而张元干的《浣溪沙》则偏向描绘自然景色与宁静的氛围,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选读》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理解《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