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呈洛滨筠溪二老
作者: 张元干 〔宋代〕
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
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
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白话文翻译:
在宁静的夜晚,只有虫鸣声响起,檐下的花瓣悄然落下。
乍一感到凉意,帘幕轻轻摇动,香气缭绕在屏风的山角。
让我心痛的是归去的大雁,情思如同秋天的云那样稀薄。
写信又难以寄托,所有的情感都交给了寂寞,似乎已忘记了当初的约定。
注释:
- 清夜: 指安静的夜晚。
- 蛩啼: 蛩是蟋蟀,啼指叫声。
- 帘幕: 窗帘。
- 香绕: 香气缭绕。
- 归鸿: 离去的鸿雁,常用来象征思乡或离别。
- 情似秋云薄: 情感如同秋天的云彩一样轻淡而稀薄。
- 书难托: 难以寄托情感于书信。
- 尽交寂寞: 将所有情感都交给了孤独。
典故解析:
- 归鸿: 古代诗歌中常用鸿雁象征离别与思念,特别是在秋季。
- 秋云: 秋天的云彩象征着孤独与淡薄的情感,富有哲理意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字子渊,号孤云,宋代诗人。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物结合,传达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一个秋夜,诗人可能正面临离别之苦,内心感慨万千。通过描绘夜晚的静谧和自身的孤独,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往日约定的惋惜。
诗歌鉴赏:
《点绛唇·呈洛滨筠溪二老》展示了诗人在幽静的夜晚,面对自然的静谧与自身的寂寞,内心深处涌动的情感。首句“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以清冷的夜色和细微的虫鸣引入,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夜晚的静谧与花瓣的轻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则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使人感受到秋夜的清凉与浓郁的香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感与对友人的思念。
之后的“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诗人对归鸿的恨意,象征着对离别的无奈,情感如同秋天的云一样轻薄,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最后一句“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则表露出一种无奈与孤独,情感无法寄托,似乎已然忘却了当初的约定,充满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以及对生活中的无常与孤独的感慨,具有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 夜色清冷,虫鸣声中,檐下的花瓣悄然落下,描绘出夜晚的宁静与孤独。
- 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 突然感到一阵凉意,帘幕轻轻摆动,香气缭绕在山角,显示出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
-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 对归去的大雁感到心痛,情感如同秋天的云彩一样稀薄,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
- 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难以将情感寄托于书信,所有的情感都交给了孤独,似乎已然忘记了曾经的约定,表现出诗人的无奈与失落。
-
修辞手法:
- 比喻: “情似秋云薄”,将情感比作秋天的云彩,形象地传达出情感的淡薄。
- 拟人: “乍凉帘幕”,帘幕被赋予了人的属性,增添了情感的细腻性。
- 对仗: 词中多处存在工整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描绘夜晚的静谧与自身的情感,探讨了思念、孤独与时间流逝的主题。诗人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了深刻的情感,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无常的感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 清夜: 代表宁静与孤独。
- 蛩啼: 代表自然的声音,增添了孤寂的氛围。
- 香绕: 香气象征着美好与思念的回忆。
- 归鸿: 代表离别与思念。
- 秋云: 象征孤独与情感的淡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归鸿”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欢聚
- C. 旅行
- D. 迷失
-
诗人对哪种情感表示无奈?
- A. 喜悦
- B. 思念
- C. 愤怒
- D. 失落
-
“情似秋云薄”中的“秋云”主要传达的是?
- A. 浓厚的情感
- B. 清新的气息
- C. 淡薄的情感
- D. 复杂的感情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 同样表达对情感的思念与孤独,但更加细腻与柔情。
- 苏轼《水调歌头》: 通过对月的描绘,表达对友人和历史的思考,情感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