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道中》
时间: 2025-01-11 20:40: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晨振衣起,起步方池侧。
徘徊俯丹楹,到影见攲仄。
不识陶靖节,定非风尘格。
遥怀谢灵运,本自林泉客。
予生忽世事,不以形为役。
顾彼冕弁人,冕弁非予适。
白话文翻译:
清晨我整理衣衫起身,刚走到方池边。
徘徊俯视着红色的栏杆,映影中看到它的倾斜。
不认识陶渊明的风范,肯定不是世俗的格局。
遥想起谢灵运,他本就是山林泉水的隐士。
我生在这个世俗之中,却不愿受其形态的束缚。
看看那身着冕服的人,冕服对我而言并不合适。
注释:
- 振衣:整理衣服,表示清晨起床时的状态。
- 方池:指方形的池塘。
- 丹楹:红色的栏杆,这里是指池边的装饰。
- 陶靖节:陶渊明,字靖节,著名隐士,崇尚自然。
- 谢灵运:南朝时期的诗人,以山水诗著称。
- 冕弁:古代官员的帽子,这里借指官场的俗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经历了政治的起伏,作品涵盖诗、词、文、书法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创作背景:
《富阳道中》是在苏轼被贬至杭州的时期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在这种背景下,他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象,反映了自己对世俗的看法和内心的追求。
诗歌鉴赏:
《富阳道中》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作。诗中开篇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优雅,诗人清晨起床,整理衣服,走到池边,表现出一种闲适自得的状态。接着,诗人徘徊在方池边,俯视着红色的栏杆,看到其倾斜的影子,暗示了世事的无常与变化。
在与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对比中,诗人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认为自己生于世俗中,但不愿被世俗形态所束缚,这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深刻的哲思。
最后,苏轼通过“冕弁非予适”这句,进一步强调了他对官场的排斥,表明自己宁愿甘于清贫,也不愿为权势所累。整首诗表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感悟,是一首蕴含哲理的深邃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晨振衣起:诗人清晨起床,整理衣物,表现出一种清新的状态。
- 起步方池侧:走出房间,来到方形池塘旁边,环境描写。
- 徘徊俯丹楹:在池边徘徊,低头看着红色的栏杆,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到影见攲仄:看到栏杆的影子,暗示着世事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 不识陶靖节:不认识陶渊明,表明与隐士生活的距离。
- 定非风尘格:肯定自己不属于世俗的风尘之中。
- 遥怀谢灵运:遥想谢灵运,表达对山水隐逸生活的向往。
- 本自林泉客:强调自己内心向往的隐逸生活。
- 予生忽世事:生于世俗,却不愿被世俗所束缚。
- 顾彼冕弁人:看着那些身着官服的人,表示对他们的排斥。
- 冕弁非予适:强调冕服对自己而言并不合适,表达对官场的拒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振衣起”和“起步方池侧”,形成和谐美好的节奏。
- 比喻:用“丹楹”比喻世俗繁华的生活。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如“清晨”、“方池”、“丹楹”反映内心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意义的深思,体现了苏轼的个性与思想深度。
意象分析:
- 清晨: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 方池: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 丹楹:象征世俗的繁华与浮华。
- 陶渊明、谢灵运:象征隐逸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陶靖节”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陶渊明
- B. 李白
- C. 杜甫
- D. 王维
-
诗中“顾彼冕弁人”的意思是什么?
- A. 赞美官员
- B. 排斥世俗
- C. 向往权力
- D. 理解官场
-
诗人的态度对待世俗生活是?
- A. 向往
- B. 厌倦
- C. 接受
- D. 无所谓
答案:
- A. 陶渊明
- B. 排斥世俗
- B. 厌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更具田园气息。
- 王维《鹿柴》:通过自然描写,表现幽静的生活态度,主题相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