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杂诗十一首》
时间: 2025-01-11 21:03: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陶杂诗十一首
作者: 苏轼
孟德黠老狐,奸言嗾鸿豫。
哀哉丧乱世,枭鸾各腾翥。
逝者知几人,文举独不去。
天方斲汉室,岂计一郗虑。
昆虫正相啮,乃比蔺相如。
我知公所坐,大名难久住。
细德方险微,岂有容公处。
既往不可悔,庶为来者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中,苏轼借用了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象来表达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悲哀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他以“孟德”指代曹操,以“奸言嗾”形容那些在乱世中鼓动争斗的人,感叹当时的丧乱。而“逝者知几人”则表达了对死者的惋惜,只有文举(指文人)不愿离去。接着提到汉朝的衰落,暗示当时的局势不容小觑,最后以“既往不可悔”总结,提醒后人要谨慎对待未来。
注释
- 孟德: 指三国时期的曹操,因其老谋深算而被比喻为“老狐”。
- 奸言嗾: 指通过阴险的言辞挑动他人,制造混乱。
- 哀哉丧乱世: 叹息处于动乱的时代,悲哀无奈。
- 枭鸾: 比喻不同阵营的势力争斗。
- 文举: 指有德行的文人,表现出对文化的坚持。
- 天方斲汉室: 暗指天命的变化,汉朝的灭亡。
- 昆虫正相啮: 描绘自然界中昆虫相互啮噬,暗喻人间相互争斗。
- 蔺相如: 形容有才华的人,意指高洁之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风格多样,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文化衰退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对当下局势的忧虑。
诗歌鉴赏
苏轼的《和陶杂诗十一首》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动荡与人性复杂的深刻理解。在这首诗中,苏轼以生动的比喻和历史典故,描绘了一个充满冲突与悲凉的时代。开头两句以“孟德”和“奸言嗾”引入,形象展示了权谋者在乱世中操控局势的手段,表现出诗人对那些阴险之人的批判。接下来的“哀哉丧乱世”则是对社会现状的感慨,透出浓厚的忧国忧民情怀。诗中“逝者知几人”不仅在表达对逝去者的惋惜,也隐喻着历史的无情与人命的脆弱。
在整体构架上,这首诗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也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人通过对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得整个作品既有思想深度,又充满了音乐美感。结尾的“既往不可悔,庶为来者惧”则是对未来的警示,表现出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省,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孟德黠老狐: 曹操智慧而狡诈,形象如同老狐狸。
- 奸言嗾鸿豫: 通过阴险的言论挑动权势者。
- 哀哉丧乱世: 对乱世的无奈和悲哀情绪。
- 枭鸾各腾翥: 不同势力各自争斗,形势严峻。
- 逝者知几人: 死去的人又有多少人知道。
- 文举独不去: 只有文人固守其道。
- 天方斲汉室: 天命的变化导致汉室衰亡。
- 岂计一郗虑: 何必考虑个人的忧虑。
- 昆虫正相啮: 自然界的争斗比作人间的纷争。
- 乃比蔺相如: 高洁的才子也难以容身。
- 我知公所坐: 我明白你的地位不牢靠。
- 大名难久住: 名声的保持是难以持久的。
- 细德方险微: 细微的品德在险恶的环境中难以生存。
- 岂有容公处: 何以容得下你这样的高洁之人。
- 既往不可悔: 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
- 庶为来者惧: 但愿后人能有所警惕。
修辞手法
- 比喻: “孟德黠老狐”比喻曹操的狡猾。
- 对仗: “枭鸾各腾翥”对称,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 象征: “昆虫相啮”象征人间的争斗与冲突。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人性的脆弱。诗人提醒后人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孟德: 象征权谋与狡诈。
- 枭鸾: 象征对立与斗争。
- 文举: 代表文化与道德。
- 昆虫: 象征自然界的残酷竞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孟德”在诗中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曹操
- B) 刘备
- C) 孙权
-
填空题: 诗中提到“逝者知几人”,体现了对_____的惋惜。
-
判断题: “既往不可悔”表达了对过去的后悔。(对/错)
答案
- A) 曹操
- 逝去者
- 错(表达的是对过去的无奈与接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望》: 杜甫
- 《月下独酌》: 李白
诗词对比
《春望》:同样表达了对乱世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登高》: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个人情感,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人生态度的坚持。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你能更好地理解《和陶杂诗十一首》的内容与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