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鬼蝶
双眉卷铁丝,两翅晕金碧。
初来花争妍,忽去鬼无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美丽的蝶,双眉如铁丝般弯曲,翅膀上颜色鲜艳如金碧。初来时,花儿争相开放,然而它一去,仿佛鬼魅一样无影无踪。
注释:
- 双眉:指蝶的翅膀,形容其形态。
- 卷铁丝:形容翅膀的曲线,像卷起来的铁丝。
- 晕金碧:翅膀上色彩斑斓,金色和碧色交相辉映。
- 初来:刚刚飞来的时候。
- 花争妍:花儿竞相展示美丽。
- 忽去:突然离去,留下一片空寂。
- 鬼无迹:像鬼魅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鬼无迹”的表达,可以联想到中国文化中关于鬼怪和幻影的概念,体现了一种无常和消逝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风格独特,常融入个人情感及哲理思考。苏轼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为题材,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
《鬼蝶》创作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此时的苏轼,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对人生的无常和美的短暂有了更深的体悟。
诗歌鉴赏:
苏轼的《鬼蝶》是一首充满生机与幽思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一只美丽的蝴蝶,展现了生命的短暂与瞬息万变。双眉卷铁丝的形象,既展现了蝴蝶的优雅,又暗示了它的脆弱;而“晕金碧”则是对自然美的极致赞美,仿佛在瞬间捕捉到了生命中最璀璨的瞬间。
“初来花争妍”描绘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花儿竞相开放,形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然而,随着“忽去鬼无迹”的转折,诗人似乎在提醒我们,尽管美丽存在,但它也是短暂的,消逝得无影无踪。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也极为巧妙,蝴蝶与花的结合,象征着生命的绚烂与脆弱,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哲理思考。在简单的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使得这首诗在短小精悍中展现出厚重的文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眉卷铁丝: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展示了蝴蝶翅膀的形态。
- 两翅晕金碧:描述了蝴蝶翅膀的色彩,传达出其美丽。
- 初来花争妍:描绘春天花开的情景,表现生命的勃勃生机。
- 忽去鬼无迹:突然离去,表现了美丽的短暂和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卷铁丝”形容翅膀的曲线,增强了形象感。
- 拟人:花儿“争妍”赋予了它们生命,增加了诗的活力。
- 对仗:前后句的对仗使诗歌更加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蝴蝶与花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体现了苏轼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蝴蝶:象征着美丽和短暂的生命。
- 花:代表着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繁盛。
- 鬼:暗示着无常和不可捉摸的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晕金碧”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蝴蝶的双眉
- B. 蝴蝶的翅膀
- C. 花朵的颜色
- D. 鬼的形象
-
诗中“忽去鬼无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蝴蝶的赞美
- B. 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C. 对春天的喜爱
- D. 对花的嫉妒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蜀道难》:同样体现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 杜甫《春望》: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国破家亡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鬼蝶》与《蝴蝶梦》:两者都以蝴蝶为题材,但《鬼蝶》更强调了生命的短暂,而《蝴蝶梦》则探讨了梦境与现实的关系。
- 《鬼蝶》与《春晓》:前者关注个体的美丽与消逝,后者则描绘春天的生机,展示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