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

时间: 2025-01-26 06:09:02

忘归不觉鬓毛斑,好事乡人尚往还。

断岭不遮西望眼,送君直过楚王山。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红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
作者:苏轼

忘归不觉鬓毛斑,好事乡人尚往还。
断岭不遮西望眼,送君直过楚王山。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红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张师厚赴京参加殿试的情景。诗人不知不觉中已是鬓发斑白,乡里的人们依旧来往不断。青山阻隔不了西方的视线,我将你送往楚王山的方向。云龙山下,张师厚试穿新衣,放鹤亭前,夕阳西下,我在此为你送行。十里杏花映红了大地,新郎君骑马如飞,远去的背影让人不禁感慨。


注释:

字词注释:

  • 鬓毛斑:指头发和鬓角已经斑白,表示年纪渐长。
  • 断岭:指山岭的阻隔。
  • 楚王山:山名,指向西方的目的地。
  • 云龙山:山名,可能指某个特定的山脉。
  • 春衣:春天的新衣服,象征着新的开始。
  • 放鹤亭:一个亭子名字,可能是送行的地点。
  • 落晖:夕阳的余晖,象征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 楚王:指的是楚国的王,常用于表示西方方向。
  • 杏花:象征春天和生机,常在古诗中用作春景的描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情。他的作品涉及政治、哲学、人生等多个方面,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晚年,张师厚是苏轼的朋友,赴京参加殿试,诗中流露出对朋友的祝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思考。开头两句以“忘归”和“鬓毛斑”勾勒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借用乡人往来的场景,表现了人们因追求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精神。接着,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现了送别的壮阔场面,尤其是“断岭不遮西望眼”,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山水送行的画面,寓意着对未来的憧憬。

在描写张师厚试穿春衣时,诗人不仅突出了友人即将开始的新生活,也反映了对年轻人前途的祝福。最后,杏花盛开,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表现了送别时的喜悦与激动。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友人情谊,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带给读者温暖和激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忘归不觉鬓毛斑:诗人沉浸于送别的情景中,感叹自己已年长。
  2. 好事乡人尚往还:虽年长,乡人之间的温情依旧不断。
  3. 断岭不遮西望眼:山岭无法阻挡诗人对友人未来的期望。
  4. 送君直过楚王山: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
  5. 云龙山下试春衣:描绘张师厚的喜悦,象征新生活的开始。
  6. 放鹤亭前送落晖:在亭前送别,夕阳西下,寓意时间的流逝。
  7. 一色杏花红十里:春天的景色,象征希望。
  8. 新郎君去马如飞:友人如同新郎般自信,奔向未来。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友人的前程比作春天的生机,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赴京应试的祝福,流露出对人生旅程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希望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象征春天和新的开始,代表希望与生机。
  • 山水:代表着阻隔与前途,寄托了对友人未来的祝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楚王山”象征什么?

    • A. 友人前途
    • B. 乡村景色
    • C. 昨日回忆
  2. 诗中“鬓毛斑”指的是什么?

    • A. 年轻
    • B. 年老
    • C. 美丽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花卿》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送别诗,虽主题相似,但李白更注重豪情壮志,而苏轼则细腻入微,情感更加深厚。

参考资料:

  1. 《苏轼全集》
  2. 《宋代诗词研究》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