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商素肃金飙,吹帽又逢佳节。
乘兴登临舒啸,玩云林清绝。
高歌横剑志平戎,酒量与天阔。
更待醉归开宴,赏东篱明月。
白话文翻译:
在肃杀的秋风中,商旅的喧哗声渐渐消退,正好赶上重阳佳节。
我兴致勃勃地登高远眺,放声高歌,享受着云林的清幽之美。
我高歌着,手握长剑,志向是要报国平戎,酒量如同天一样宽广。
更期待着醉归之后,举办盛宴,赏析东篱的明月。
注释:
- 商素:指商秋,秋天的早晨。素,指洁白的气氛。
- 金飙:金色的秋风,形容秋天的冷冽。
- 乘兴:带着兴致,兴高采烈。
- 舒啸:放声高歌。
- 清绝:形容风景的清幽、绝美。
- 高歌横剑:高声歌唱,手握长剑,寓意豪情壮志。
- 平戎:平定战争,保家卫国。
- 东篱:指东边的篱笆,典出陶渊明的《饮酒》诗句,寓意隐逸生活和自然之美。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重阳”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长寿和团圆。“东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平戎”则体现了诗人强烈的报国情怀,表明在欢乐的节日中不忘国家安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冠,宋代诗人,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切。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己丑年重阳时节,诗人借此节日抒发豪情,表达对国家和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兰陵王 其二 己丑重阳游雷峰》是一首极具豪情的诗作。诗人以重阳节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登高望远、放声高歌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秋天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首句“商素肃金飙”描绘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但随之而来的“又逢佳节”则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温暖与欢愉。诗中的“乘兴”二字,传达出一种冲动与自由的精神,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高歌横剑”的意象,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与抱负,既有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流露出对国家的关切和责任感。“酒量与天阔”一句,展现了诗人豪饮的气度与胸怀,象征着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最后以“赏东篱明月”作结,既是对生活美好时光的向往,也暗含了对隐逸生活的憧憬,形成一种对比与反思。
整首诗融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于一体,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理想的执着,极具感染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商素肃金飙”:在商秋的清晨,金色的秋风使人感到肃杀。
- “吹帽又逢佳节”:正值重阳佳节,气氛欢快。
- “乘兴登临舒啸”:带着兴致登高放声高歌,享受这份美好。
- “玩云林清绝”:在云林之间,享受极致的清幽。
- “高歌横剑志平戎”:豪情万丈,志向是要为国平戎。
- “酒量与天阔”:酒量宽广如天,表达豪放不羁。
- “更待醉归开宴”:期待醉归后开宴庆祝。
- “赏东篱明月”:在东篱下欣赏明月,表现对自然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对仗:例如“高歌横剑”和“酒量与天阔”,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酒量比作天空的广阔,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豪情。
- 意象:云林、明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自然氛围。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登高活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 商素:象征秋季的到来,带来肃杀的氛围。
- 金飙:象征秋风的清冷,暗示了时光的流逝。
- 云林:象征自然的优美与宁静。
- 明月:象征团圆、思念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
- B. 重阳
- C. 春节
-
“高歌横剑”的意思是?
- A. 高声歌唱,手握长剑
- B. 坐在高处
- C. 举行宴会
-
诗中“东篱明月”表达了什么?
- A. 对自然的向往
- B. 对城市的厌倦
- C. 对战争的思考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的《将进酒》:体现了豪放与对生活的热情。
诗词对比:
- 曹冠的《兰陵王》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现了对生活的豪放态度,但曹冠更多地融入了节日的气氛,而李白则强调酒的豪情与人生的短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陶渊明及其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