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游三洞)》
时间: 2025-02-04 15:35: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游三洞)》
作者:曹冠 〔宋代〕
我本方壶客,飘逸离凡尘。
胸中万卷,谈笑挥翰墨通神。
不慕巢由隐迹,不羡皋夔功业,
出处两无心。
坦荡灵台净,廛隐胜云林。
念生平,喜旷达,事幽寻。
登临舒啸,惟有风月是知音。
雅爱金华仙洞,一派苍崖飞瀑,
四序景常新。
遐想赤松子,来为醒冲襟。
白话文翻译:
我本是个志向高远的人,飘逸地远离世俗繁杂。
心中藏有万卷书,谈笑之间挥毫书写,仿佛与神灵对话。
我不羡慕隐士巢由的隐居,不羡慕皋夔的功名,
出入之间我无所牵挂。
心境坦荡如明镜,隐居的胜地胜过云林。
回想我一生,喜爱那旷达的心态,追寻幽静的事物。
登高临风,舒畅地呐喊,唯有风和月是我知心的朋友。
我特别喜爱金华山的仙洞,那里的飞瀑如苍崖般壮观,
四季的景色总是常新。
我遐想赤松子来此,来唤醒我那清新开阔的心境。
注释:
- 方壶客:比喻志向高远、不拘泥于世俗的人。
- 巢由:古代隐士,代表隐逸生活。
- 皋夔:古代著名音乐家,象征功名利禄。
- 灵台:心灵的境界,清净明澈。
- 金华仙洞:一处著名的道教圣地,风景如画。
- 赤松子:道教传说中的人物,象征超然物外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冠,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在诗中,曹冠游历三洞,心中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
诗歌鉴赏:
曹冠的《水调歌头(游三洞)》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美的诗作。诗人用“我本方壶客”开篇,直接表明自己与世俗的隔绝,展现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接下来的句子中,他通过丰富的意象,如“胸中万卷”,表现出内心的充实与智慧。诗中对名利的超脱,“不慕巢由隐迹,不羡皋夔功业”,显现出一种对世俗成就的无所谓,体现了诗人的独立与洒脱。
诗的后半部分,曹冠进一步描绘自然美景,通过“金华仙洞”与“苍崖飞瀑”,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追求。作者的情感在“登临舒啸,惟有风月是知音”中达到高潮,表达了他与自然的深厚情谊。整首诗在意象的交替中,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本方壶客,飘逸离凡尘。”:自我认同与世俗的脱离。
- “胸中万卷,谈笑挥翰墨通神。”:内心丰富,才华横溢。
- “不慕巢由隐迹,不羡皋夔功业。”:超脱世俗,不追求名利。
- “坦荡灵台净,廛隐胜云林。”:内心清净,追求精神的自由。
- “登临舒啸,惟有风月是知音。”:与自然的共鸣,心灵的契合。
修辞手法:
- 比喻:“方壶客”比喻高远的志向。
- 对仗:如“四序景常新”,形成对称,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繁华的淡泊,探讨了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方壶:象征高洁的志向。
- 风月:自然的象征,代表诗人内心的知音。
- 苍崖飞瀑:壮阔的自然景观,象征诗人的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曹冠的《水调歌头(游三洞)》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名利的追求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C. 对历史的回顾
-
诗中提到的“巢由”、“皋夔”象征什么?
- A. 朋友
- B. 隐士与名士
- C. 旅行者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水诗相比,曹冠的诗更侧重于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哲理,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曹冠更关注心灵的自由与超脱,而王维则在意境上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