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叠石岭望霁雪》
时间: 2025-01-27 03:20: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叠石岭望霁雪
作者: 厉志 〔清代〕
危径盘盘缘细缕,行步圯侧屡跛蹶。
绝顶望见天际峰,一一排张如析翟。
镂冰错锷森万象,高接彤云暗空白。
槎丫老树杂野梅,忍冻作花少颜色。
岩流挂玉何纷垂,互与枯藤缚危石。
狐兔不出飞鸟尽,茫茫大地无人迹。
山中应有素书在,安得相逢羽衣客。
白话文翻译
在蜿蜒的山路上,细如丝线的路径盘旋而上,走在这不平坦的路上,屡次摔倒。
在山顶上远望天边的峰峦,层层叠叠如同展翅的凤凰。
冰雪镂刻的景象如同万物都在静静地生长,直插彤云,遮住天空的空白。
老树和野梅交错在一起,忍受严寒开出少许的花朵,颜色暗淡无光。
山岩间冰流挂玉,纷繁而下,枯藤缠绕着险峻的石头。
狐兔不见踪影,飞鸟也已消失,广袤的大地上没有人迹。
山中或许有着笔友的信笺,但怎么能够与那身着羽衣的客人相逢呢?
注释
- 危径:危险的山路。
- 盘盘:形容曲折的样子。
- 圯侧:跌倒,摔倒。
- 绝顶:山顶。
- 析翟:比喻如同展翅的凤凰。
- 镂冰:雕刻的冰,形容冰雪的美丽。
- 彤云:红色的云,形容天边的云彩。
- 槎丫:树枝杂乱的样子。
- 忍冻作花:在严寒中仍然开花。
- 挂玉:形容冰雪悬挂的样子。
- 素书:白纸,信件。
- 羽衣客:指道士或神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厉志,生平不详,清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注重意境和情感的结合,风格清新俊逸。
创作背景
在清代,诗人常常通过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登叠石岭望霁雪》是一首描绘雪后山景的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孤独的感受。
诗歌鉴赏
《登叠石岭望霁雪》是一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结合的佳作。诗中描绘了严冬雪后的景象,山路的曲折、山顶的壮丽、冰雪的奇特与荒凉的景象层层展开。透过危险的山径,诗人艰难地走向绝顶,目睹天际的巍峨高峰,仿佛自然的伟力在召唤他。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孤独的美,尤其在“狐兔不出飞鸟尽,茫茫大地无人迹”这一句中,诗人深切地体验到自然的寂静与孤独。整个世界似乎都被冰雪覆盖,连生灵都隐匿在这片白色的浩瀚中。诗人在此不仅是观者,更是参与者,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这份静谧之中,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最后两句“山中应有素书在,安得相逢羽衣客”则展现了诗人渴望交流的心情,即使在这片寂静的山中,他依然希望能遇见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那份对自然的感悟与对生活的思考。这种情感的共鸣使整首诗更具深度,令人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危径盘盘缘细缕:描绘曲折的山路,表达行走的艰难。
- 行步圯侧屡跛蹶:强调行走时的跌倒,突出山路的险峻。
- 绝顶望见天际峰:在山顶俯瞰,极目远眺,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 一一排张如析翟:比喻壮观的山峰如同展开的凤凰羽翼,形象生动。
- 镂冰错锷森万象:描绘冰雪的奇特景象,万物在冰雪中显得生动而神秘。
- 高接彤云暗空白:冰雪直入云霄,遮住天空,形成对比。
- 槎丫老树杂野梅:杂乱生长的老树与梅花,表现严寒中的生命力。
- 忍冻作花少颜色:在寒冷的环境中,梅花依然开花,颜色却显得暗淡。
- 岩流挂玉何纷垂:冰雪如玉般挂在山岩上,形成美丽的景象。
- 互与枯藤缚危石:枯藤缠绕在险峻的岩石上,增加了自然的生动感。
- 狐兔不出飞鸟尽:动物隐匿,飞鸟消失,展现出自然的寂静。
- 茫茫大地无人迹:空旷的大地上没有人,突显孤独。
- 山中应有素书在:诗人寄希望于山中有友人的信件。
- 安得相逢羽衣客:渴望与知音相遇,表达对友谊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如析翟”,生动形象。
- 对仗:如“高接彤云暗空白”,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情感,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雪后山景的描绘,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孤独与渴望的情感。诗人希望在这片静谧的世界中,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对自然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路:象征人生的艰难。
- 冰雪:象征纯洁与宁静,亦带有孤独。
- 梅花:象征生命力与坚韧。
- 狐兔、飞鸟:象征自然的生灵,表达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与孤独。
- 羽衣客:象征追求理想与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主要景象是: A. 雨后山景
B. 雪后山景
C. 晴天山景
D. 春天山景 -
“安得相逢羽衣客”中,羽衣客象征着: A. 朋友
B. 动物
C. 自然
D. 仙人 -
诗中用来表现孤独的意象是: A. 梅花
B. 山路
C. 狐兔与飞鸟
D. 冰雪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别业》
- 李白《庐山谣》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王维《终南别业》: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但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庐山谣》:强调壮丽景观,表现豪放的个性,与厉志的细腻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山水诗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