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登越秀山电视塔》

时间: 2025-01-26 23:31:47

长伴红棉几树花,双峰飞峙瞰天涯。

声传岭峤三千里,影入羊城百万家。

歌似海,色如霞。

松涛榕浪夕阳斜。

南风熏得游人醉,闹市层楼一望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伴红棉几树花,双峰飞峙瞰天涯。
声传岭峤三千里,影入羊城百万家。
歌似海,色如霞。松涛榕浪夕阳斜。
南风熏得游人醉,闹市层楼一望赊。

白话文翻译:

在这片长伴的红棉树前,几朵盛开的花儿映衬着双峰高耸,俯瞰天涯无尽的风光。声音传遍山岭,隔着三千里依然响亮,影子投射在羊城的每一个角落。歌声如同大海般震撼,色彩如同朝霞般绚丽。松涛与榕树的浪潮在夕阳下摇曳,南风吹来,令人陶醉;从喧嚣的闹市高楼向外望去,景色愈发显得悠远而迷人。

注释:

  • 红棉:一种盛开的植物,象征着南方的温暖和繁荣。
  • 双峰:指越秀山的双峰,象征高耸的山脉。
  • 岭峤:指山岭和山峰。
  • 羊城:广州的别称,因古时羊群在此放牧而得名。
  • 松涛榕浪:松树和榕树的摇曳声,营造出自然的氛围。
  • 南风:温暖的风,象征着南方的气候与人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帆,近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著称,常在作品中表现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登上越秀山电视塔时,受到周遭美景的启发,表达了对广州美丽风光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 登越秀山电视塔》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城市生活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广州的美丽与生机。开篇以“长伴红棉几树花”引入,便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红棉花的盛开象征着南方的温暖与繁荣。接着“声传岭峤三千里,影入羊城百万家”,将壮阔的自然景观与繁华的城市生活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对比。

诗中“歌似海,色如霞”的比喻,将声音与色彩相结合,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声音如海浪般悠扬,色彩如朝霞般绚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而最后两句通过“南风熏得游人醉,闹市层楼一望赊”,则表现出游人在此景中陶醉的情景,展现了城市的繁华与自然的美好相互交融的和谐。

整首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伴红棉几树花:描绘了在红棉树下的美丽景象,表现出浓厚的南方特色。
  2. 双峰飞峙瞰天涯:双峰高耸入云,俯瞰远方的天际,展现出壮丽的山川景色。
  3. 声传岭峤三千里:声音穿越山岭,传递遥远,表现出自然的广阔。
  4. 影入羊城百万家:影子投射在城市中,描绘了城市的繁华。
  5. 歌似海,色如霞:使用比喻,歌声如海浪般动听,色彩如朝霞般美丽。
  6. 松涛榕浪夕阳斜:松树和榕树在夕阳下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7. 南风熏得游人醉:南方温暖的风让游人沉醉,表现出自然的魅力。
  8. 闹市层楼一望赊:从高楼望去,城市的喧嚣与壮丽的自然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歌似海,色如霞”通过比喻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 对仗:如“声传岭峤”与“影入羊城”,使诗句更加工整而富有韵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广州自然风光的热爱,展现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红棉花:象征着南方的温暖与繁荣。
  • 双峰:代表了自然的壮丽与高耸,象征着追求卓越的精神。
  • 羊城:象征繁华的城市生活,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红棉”指的是哪种植物?

    • A) 玫瑰
    • B) 红棉
    • C) 梅花
    • D) 桃花
  2. “声传岭峤三千里”中的“声”指的是什么?

    • A) 风声
    • B) 人声
    • C) 鸟声
    • D) 歌声
  3. 诗中描绘的“羊城”是指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上海
    • C) 广州
    • D) 南京

答案

  1. B) 红棉
  2. D) 歌声
  3. C) 广州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向往与敬畏。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得,与朱帆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朱帆的《鹧鸪天 登越秀山电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