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时间: 2025-01-27 04:11: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露片销红,烟丝飏碧,梨花庭院深深。
怕捲朱帘,月痕移近芳阴。
依然春尽长安陌,甚催归枝上啼禽。
恐难禁。瘦褪湘衣,病拥罗衾。
无聊更自添愁绪,见兰釭微闪,莲漏遥沉。
过尽飞鸿,鱼书还盼江浔。
离怀浑似炉香冷,渐成灰一片檀心。
断魂吟,水阔天长,有梦难寻。
白话文翻译:
露水的滴落使红花消逝,烟雾轻扬着碧色,梨花在庭院里显得深深幽静。
我害怕卷起红色帘子,月光的痕迹逐渐靠近那芳香的阴影。
春天已经结束在长安的街道上,鸟儿在催促着归来的枝头啼鸣。
我恐怕难以抑制这份忧伤。穿着薄衫的我,病中裹着轻薄的被子。
无聊的我更是自添愁绪,看到兰花灯微微闪烁,莲花的漏水声遥远而沉重。
飞过的鸿雁,鱼书寄来希望能见到江边。
离别的思念就像炉上的香气逐渐冷却,渐渐化为一片檀木心灰。
我断魂吟唱,水面宽阔,天空漫长,梦中人却难以寻觅。
注释:
- 露片:指露水的滴落。
- 销红:红色的花朵因露水而凋谢。
- 烟丝:指烟雾,形容轻盈飘荡的样子。
- 朱帘:红色的帘子,常用来形容闺房的装饰。
- 芳阴:指花香的阴影处。
- 湘衣:原指湘江流域的衣服,形容轻薄的衣物。
- 兰釭:指兰花灯,古时用作照明的灯具。
- 鱼书:古代用鱼作为信件寄送的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慎仪,清代女诗人,生于明末,卒年不详。她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著称,作品多描绘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情感经历有关,表达了对故乡和离别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清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较低,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自由与爱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高阳台》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之情。开篇的“露片销红,烟丝飏碧”便营造出一种春日残留的意境,梨花的凋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流逝。诗中“怕捲朱帘,月痕移近芳阴”则更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的留恋,月光映照在芳香的阴影中,既有对美的享受,也带着一种无奈的忧伤。
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感慨愈加明显,“春尽长安陌,甚催归枝上啼禽”体现了对离别的惋惜。在此基础上,“瘦褪湘衣,病拥罗衾”则更加突出诗人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疲惫,表现出一种对生活无力感的叹息。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独、愁苦的情感,最后以“水阔天长,有梦难寻”收尾,意在表达对未来的渺茫和对失去的深切怀念。这种情感的层层递进,使得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浓厚的抒情氛围,令人感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露片销红,烟丝飏碧:描绘春天的景象,暗喻美好事物的消逝。
- 怕捲朱帘,月痕移近芳阴:表现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依然春尽长安陌,甚催归枝上啼禽:对离别的感慨,表现出春天的结束与鸟鸣声的催促。
- 恐难禁。瘦褪湘衣,病拥罗衾:表现出诗人身体的虚弱和内心的无奈。
- 无聊更自添愁绪,见兰釭微闪,莲漏遥沉:描绘孤独中愁绪的加深。
- 过尽飞鸿,鱼书还盼江浔: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期盼。
- 离怀浑似炉香冷,渐成灰一片檀心:形象地表达了离愁的冷却与消散。
- 断魂吟,水阔天长,有梦难寻:结尾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美好理想的追寻。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离怀浑似炉香冷”比喻离愁的冷淡。
- 拟人:如“月痕移近芳阴”,赋予月光以情感。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对仗,使诗句更加工整和谐。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惋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反映出女性在清代社会中的情感压抑。
意象分析:
- 露水:象征着短暂与易逝的美好。
- 梨花:象征纯洁、美丽与脆弱。
- 月光:象征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 鸿雁:象征远方的友人和思念的寄托。
- 炉香:象征离愁与温暖回忆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烟丝飏碧”指的是什么?
- A. 青草
- B. 碧烟
- C. 露水
- D. 樱花
-
“离怀浑似炉香冷”中,炉香比喻什么?
- A. 美好回忆
- B. 冷漠的情感
- C. 亲情的温暖
- D. 对未来的期盼
-
诗人对长安的春天感到如何?
- A. 欢快
- B. 惋惜
- C. 无所谓
- D. 惊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柳宗元《江雪》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曹慎仪的《高阳台》更加强调离愁的深刻感受,而李清照则在表达对爱情的遗憾与追忆中更为细腻。两者都展现了女性在情感上的脆弱与坚韧,但诗风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曹慎仪的诗更侧重于环境的描绘与内心的孤寂,而李清照则通过具体的情景与细腻的情感交织,展现出爱情的甜美与苦涩。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曹慎仪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