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当时只道鹤林仙,
解遣秋光发杜鹃。
谁信诗能回造化,
直教霜蘖放春妍。
白话文翻译:
那时人们都认为你是鹤林中的仙人,
把秋天的光景驱散,唤醒了杜鹃的歌声。
谁能相信诗歌能够改变天地,
竟然让这霜冻的枝芽绽放出春天的美丽。
注释:
字词注释:
- 鹤林仙:指在鹤林中隐居的仙人,象征高洁、超脱的境界。
- 解遣:驱散、释放。
- 秋光:指秋天的阳光。
- 杜鹃:一种鸟,春天叫声动听,象征春天的到来。
- 谁信:谁能相信。
- 回造化:改变自然的规律。
- 霜蘖:霜冻后发出的新芽,象征生命的复苏和希望。
- 春妍:春天的美丽。
典故解析:
- 鹤林仙:源于古代文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常用来形容高人的境界。
- 杜鹃:在中国文化中,杜鹃被视为春天的使者,寓意着希望与重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以诗词、散文和书法闻名,作品风格多样,情感真挚。苏轼的创作往往反映出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在政治和个人生活上遭遇挫折之际。通过描绘冬日牡丹的韵味,表达他对生命与美的坚持与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冬日牡丹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美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开头提到“鹤林仙”,表明了诗人对高洁境界的向往,而“解遣秋光发杜鹃”则暗示着春天的回归。象征着诗歌的力量,诗人认为艺术可以突破自然的限制,甚至“回造化”,让“霜蘖放春妍”,这句话蕴含了诗人的乐观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冬日景色的描写,更是一种对生命与美的赞美。苏轼在诗中运用生动的意象,结合了自然景物与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这种深刻的情感让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温暖与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当时只道鹤林仙:表面上是描写冬日的牡丹,但实际上是在追溯自己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 解遣秋光发杜鹃:通过自然的变化,表达出春天即将来临的希望。
- 谁信诗能回造化:质疑世人能否理解诗歌的力量,暗示艺术的神奇。
- 直教霜蘖放春妍:强调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生命依然能展现出春天的美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歌比作能够改变自然的力量。
- 拟人:自然景物如“霜蘖”被赋予了人性,能够自我绽放。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艺术与生命的力量,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鹤林:象征高洁、理想的生活。
- 秋光:代表时光流逝和自然的变化。
- 杜鹃:春天的象征,代表希望与新生。
- 霜蘖:冬天中的生命,寓意着顽强的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鹤林仙”象征着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高洁的境界
C. 春天的到来
D. 诗歌的力量 -
“霜蘖放春妍”意味着什么?
A. 冬天来临
B. 春天的美丽回归
C. 生命的消逝
D. 秋天的凋零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在作品中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注重对生命与艺术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豪放与洒脱的个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全编》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