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李兕彦威秀才》
时间: 2025-01-11 14:46: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李兕彦威秀才
魏王大瓢实五石,
种成濩落将安适。
可怜公子持十牛,
海上三年竟何得。
先生少负不羁才,
从军数到单于台。
天山直欲三箭取,
白衣将军何人哉。
夜逢怪石曾饮羽,
戏中戟枝何足数。
誓将马革裹尸还,
肯学班超苦儿女。
封侯卫霍知几许,
老矣先生困羇旅。
酒酣聊复说平生,
结袜犹堪一再鼓。
弃书捐剑学万人,
纨裤儒冠皆误身。
穷途政似不龟手,
与世羞为西子颦。
如今惟有谈天口,
云梦胸中吞八九。
世间万事寄黄粱,
且与先生说乌有。
白话文翻译
魏王的酒瓢装着五石的美酒,种出来的酒果实已经落下,真让人安适啊。可怜那公子手里拿着十头牛,三年在海上又能得到什么呢?
先生年轻时才华横溢,曾经从军多次到单于台。天山上箭矢直指敌人,白衣将军不知是谁呢?
夜里在怪石旁曾饮酒作乐,戏耍时的戟枝根本无法计数。誓言要用马革裹尸归来,岂肯像班超那样忍受儿女情长的苦楚?
封侯的卫霍又能获得多少,先生呀,如今年纪大了,困于羁旅之中。
酒酣畅时我们聊聊一生,结袜的事情还能再鼓一遍。
放弃书本和佩剑去学习世俗,华丽的纨裤和儒冠皆是误身之物。
在逆境中政事如同无龟之手,与世俗交往竟羞于西子的一颦。
如今唯有闲谈,云梦间心中吞吐八九的道理。世间万事皆是黄粱梦,且与先生说说这些虚无的事吧。
注释
- 魏王:指魏王曹操,象征权势与财富。
- 五石:古代计量单位,五石即五斗,指酒的量。
- 单于台:古代匈奴的统帅,暗指边疆的战争。
- 马革裹尸:比喻愿意为国捐躯。
- 班超:东汉名将,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著称。
- 西子:西施,代表美丽和柔弱,暗指对美色的依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苏轼的作品常反映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风格豪放、豁达。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苏轼被贬期间,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对人生的无奈。诗中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达了对权势的思考和对个人追求的反思,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深刻探讨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诗中提到的“魏王大瓢”和“可怜公子”象征着权势与财富的空虚,而“马革裹尸”则体现了作者对忠诚和牺牲精神的向往。苏轼在诗中以轻松的口吻谈论着沉重的人生哲学,展现出他特有的豁达与洒脱。
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一个士人对权力的嘲讽与质疑,后半部分则转向对人生的总结与感慨。通过“夜逢怪石曾饮羽”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共饮的轻松场景,反映出他对世事的淡然态度。整首诗在形式上虽然显得随意,但内涵却深邃,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苏轼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魏王大瓢实五石:用魏王的酒量寓意世间富贵的虚幻。
- 种成濩落将安适:寓意人生的安稳与满足却是短暂的。
- 可怜公子持十牛:对比富贵与贫穷,表达对世俗的嘲讽。
- 海上三年竟何得:表现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与迷茫。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魏王”与“公子”的对比,展示出不同人生境遇的反差。
- 象征:酒、牛、马革等象征着人生的理想、追求与牺牲。
- 夸张:如“十牛”“三箭”等夸大手法,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困境之间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一种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和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反映了苏轼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与对友人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魏王:象征权力与财富。
- 十牛:象征富有和奢华。
- 马革:象征忠诚与牺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魏王大瓢实五石”中的“魏王”象征什么? A. 朋友
B. 权势与财富
C. 自然 -
“可怜公子持十牛”中“公子”指代什么? A. 一位士人
B. 家族的继承人
C. 士人中的富贵人 -
诗中提到的“马革裹尸”代表什么意思? A. 忍耐与等待
B. 为国捐躯的决心
C. 对生活的不满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将苏轼的《赠李兕彦威秀才》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前者突出对世俗的思考与人生的无奈,后者则强调饮酒作乐的豪放与对自由的追求。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但风格与情感表达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讲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