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霁与张长治伯仲集城隅次长治韵》

时间: 2025-01-26 02:50:24

飘砧飞柝戍营秋,坐里閒听说潞州。

孤镜满城池水洗,明河千尺傍人流。

笑论昨夕能漂瓦,醉唤红裙缓下楼。

自古阴晴谁料得,莫辞连夜典鹴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飘砧飞柝戍营秋,
坐里閒听说潞州。
孤镜满城池水洗,
明河千尺傍人流。
笑论昨夕能漂瓦,
醉唤红裙缓下楼。
自古阴晴谁料得,
莫辞连夜典鹴裘。

白话文翻译:

在戍楼的秋夜,传来砧声和飞舞的鼓声,我静坐在这里悠闲地听着关于潞州的故事。孤独的明镜映照着满城的水面,明亮的河水千尺长流在身边。我们笑谈昨夜的雨水能漂浮瓦片,醉意中呼唤红裙缓缓走下楼来。自古以来,阴晴变幻谁能预料呢?不要因连夜的寒冷而拒绝穿着鹴裘。

注释:

  • 飘砧:砧声,指的是戍楼的鼓声。
  • 飞柝:柝声,指的是戍楼的警报声。
  • 潞州:古地名,今山西省潞城市。
  • 孤镜:指的是水面,像一面孤独的镜子。
  • 明河:明亮的河流。
  • 漂瓦:指的是雨水冲洗瓦片。
  • 鹴裘:用鹴毛做的外衣,形容其温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晚号曽白,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诗风豪放,擅长结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作品中常蕴含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背景为作者在戍楼上与友人张长治聚会,借助秋夜的景色与氛围,抒发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描绘了戍楼的静谧与美丽。开篇以“飘砧飞柝”捕捉了戍楼的氛围,结合了秋天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深远的意境。接下来的“坐里閒听说潞州”则表现了诗人悠闲的心态,似乎在与友人分享彼此的生活与经历。

“孤镜满城池水洗,明河千尺傍人流”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摹,水面如镜,映照着城市的宁静与明亮的河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笑论昨夕能漂瓦,醉唤红裙缓下楼”,诗人透过朋友间轻松的对话,展现了对生活的放松与乐观。

最后两句“自古阴晴谁料得,莫辞连夜典鹴裘”则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抒发了对生命中不可预知元素的接受态度,借此表达一种豁达的生活哲学。整首诗在轻松中蕴含哲理,展现了徐渭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飘砧飞柝戍营秋:表现戍楼的秋夜气氛,砧声和柝声带来了孤寂感。
  2. 坐里閒听说潞州:描绘诗人在静静地倾听关于潞州的故事,表现闲适心境。
  3. 孤镜满城池水洗:水面如镜,反射出城市的宁静,意象清丽。
  4. 明河千尺傍人流:河流蜿蜒,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续。
  5. 笑论昨夕能漂瓦:笑谈昨夜的雨水,增添了生活的趣味。
  6. 醉唤红裙缓下楼:醉意中呼唤红裙下楼,展现友谊的轻松气氛。
  7. 自古阴晴谁料得:反映人生无常,感叹自然的变幻。
  8. 莫辞连夜典鹴裘:劝诫不要因为寒冷而拒绝温暖,象征对生活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飘砧飞柝”,形式上整齐,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水面比作“孤镜”,形象生动,富有意境。
  • 反问:如“自古阴晴谁料得”,引发思考,增加哲理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友人间的欢愉,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砧声与柝声:象征戍楼的安全与孤独,营造出秋夜的氛围。
  • 孤镜:水面象征孤独与宁静。
  • 明河:象征生命的流逝与不息。
  • 红裙:象征青春与美好,增添生活的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潞州”是指哪个地方?

    • A. 山西省
    • B. 河北省
    • C. 陕西省
    • D. 河南省
  2. 诗中的“孤镜”指的是什么?

    • A. 一面镜子
    • B. 水面
    • C. 一个孤独的女人
    • D. 城市
  3. 诗中提到的“鹴裘”是什么?

    • A. 一种食物
    • B. 一种动物
    • C. 一种衣物
    • D. 一种乐器

答案:

  1. A. 山西省
  2. B. 水面
  3. C. 一种衣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十六日霁》都描绘了秋夜的宁静,但前者更多体现了对亲人的思念,而后者则强调了友人间的欢聚与生活的乐趣。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徐渭诗文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