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时间: 2025-02-04 16:17:48

日坠虞渊烛影开,沈沈烟雾压浮埃。

剡川雪满子猷去,

汉殿月生王母来。

檐挂蛛丝应渐织,风吹萤火不成灰。

愁人莫道何时旦,自有钟鸣漏滴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 徐夤 〔唐代〕 日坠虞渊烛影开,沈沈烟雾压浮埃。 剡川雪满子猷去,汉殿月生王母来。 檐挂蛛丝应渐织,风吹萤火不成灰。 愁人莫道何时旦,自有钟鸣漏滴催。

白话文翻译:

太阳沉入虞渊,烛影摇曳,烟雾沉沉压住了浮尘。 剡川的雪覆盖了大地,子猷已经离去,汉殿的月亮升起,王母降临。 屋檐下挂着的蛛丝渐渐织成,风吹动萤火虫的光芒,却不让其熄灭。 忧愁的人不要问何时天亮,自有钟声和漏滴声催促着时间的流逝。

注释:

字词注释:

  • 虞渊:古代神话中的深渊,太阳落下的地方。
  • 烛影:烛光摇曳的影子。
  • 剡川:地名,位于今浙江省。
  • 子猷:人名,可能指某位隐士或文人。
  • 汉殿:汉代的宫殿。
  • 王母:即西王母,神话中的女神。
  • 萤火:萤火虫的光。
  • 钟鸣漏滴:古代计时器具,钟声和漏水声。

典故解析:

  • 剡川雪满子猷去:可能指某位隐士或文人在雪中离去,寓意隐逸或离别。
  • 汉殿月生王母来:借用神话故事,暗示夜晚的神秘和庄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运用典故和意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景象,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的感受和对时间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夜晚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构建了一个神秘而庄严的夜晚世界。诗中“日坠虞渊烛影开”描绘了太阳落山后的景象,烛影摇曳,烟雾沉沉,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剡川雪满子猷去”和“汉殿月生王母来”则通过典故,增加了诗的深度和历史感。最后两句“愁人莫道何时旦,自有钟鸣漏滴催”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暗示了夜晚的漫长和时间的无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夜晚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日坠虞渊烛影开”:描绘了太阳落山后的景象,烛影摇曳,烟雾沉沉,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
  • 次句“沈沈烟雾压浮埃”:进一步加深了夜晚的朦胧感,烟雾沉沉,压住了浮尘,增强了夜晚的静谧和神秘。
  • 第三句“剡川雪满子猷去”:通过典故,描绘了雪中的离别,增加了诗的深度和历史感。
  • 第四句“汉殿月生王母来”:借用神话故事,暗示夜晚的神秘和庄严。
  • 第五句“檐挂蛛丝应渐织”:描绘了夜晚的细节,蛛丝渐渐织成,增加了夜晚的生动感。
  • 第六句“风吹萤火不成灰”:通过萤火虫的光芒,表达了夜晚的生机和活力。
  • 最后两句“愁人莫道何时旦,自有钟鸣漏滴催”: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暗示了夜晚的漫长和时间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烛影开”比喻烛光的摇曳。
  • 拟人:如“烟雾压浮埃”中的“压”字,赋予烟雾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剡川雪满子猷去,汉殿月生王母来”中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以及对时间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烛影:烛光摇曳的影子,象征夜晚的朦胧和神秘。
  • 烟雾:沉沉的烟雾,象征夜晚的静谧和神秘。
  • 雪:剡川的雪,象征离别和纯洁。
  • 月:汉殿的月亮,象征夜晚的神秘和庄严。
  • 萤火:萤火虫的光,象征夜晚的生机和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日坠虞渊烛影开”中的“虞渊”指的是什么? A. 地名 B. 神话中的深渊 C. 人名 D. 宫殿 答案:B

  2. 诗中“剡川雪满子猷去”中的“子猷”可能指什么? A. 隐士 B. 文人 C. 神话人物 D. 历史人物 答案:A

  3. 诗中“汉殿月生王母来”中的“王母”指的是什么? A. 西王母 B. 东王公 C. 皇后 D. 公主 答案:A

  4. 诗中“愁人莫道何时旦”中的“旦”指的是什么? A. 早晨 B. 夜晚 C. 时间 D. 季节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以夜晚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 李白《静夜思》: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的感受。

诗词对比:

  • 徐夤《夜》与杜甫《月夜忆舍弟》:两者都以夜晚为背景,但徐夤的诗更注重意象和典故的运用,而杜甫的诗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