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其十四》

时间: 2025-01-25 18:24:11

最忆来时芳草路。

杨柳楼前,金勒曾相遇。

双燕见人携手处。

重寻底为东风误。

憔悴自怜腰束素。

梦里盟言,梦里都无据。

打叠愁心千万缕。

付它锦瑟萦弦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最忆来时芳草路。杨柳楼前,金勒曾相遇。双燕见人携手处。重寻底为东风误。憔悴自怜腰束素。梦里盟言,梦里都无据。打叠愁心千万缕。付它锦瑟萦弦柱。

白话文翻译:

我最怀念的是那条芳草遍地的小路。在那杨柳树下的楼前,我曾与金勒相遇。双燕在空中飞舞,见到人间的携手之处。我重寻旧地,却发现是东风的误导。心中愁绪缠绵,怜惜自己那素雅的腰身。梦中所许的盟誓,现实中却无任何证据。心中千丝万缕的愁苦,便交给那锦瑟去弹奏。

注释:

  • 芳草路:指开满芳草的小路,象征美好的回忆。
  • 杨柳楼前:描绘了一幅温柔的景象,杨柳常被视为柔情的象征。
  • 金勒:可能指代一个特定的人物或象征,具体历史背景需查证。
  • 双燕:燕子常象征春天和爱情,双燕寓意双双对对。
  • 东风:春风的代称,常被用来象征温暖和希望,但在此却是误导。
  • 腰束素:指的是身着素雅衣服的少女,表现出愁苦的形象。
  • 梦里盟言:梦中许下的承诺,代表着对爱情的渴望和失落。
  • 锦瑟:古代一种乐器,象征着情感的抒发。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赵尊岳(1866-1937),字子默,号静庵,近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是词作,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
  • 创作背景:该词创作于晚清民国时期,历史动荡不安,诗人通过个人情感寄托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诗歌鉴赏:

《蝶恋花 其十四》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怀的词作,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爱情画面。开头一句“最忆来时芳草路”即引发读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芳草路象征着青春与爱情的纯真。在“杨柳楼前,金勒曾相遇”中,诗人回忆起与爱人相遇的甜蜜时刻,杨柳的柔美也为这段记忆增添了几分温情。

“憔悴自怜腰束素”展现了诗人对自己美丽的怀念,虽然岁月无情,但内心的情感依然如故。而“梦里盟言,梦里都无据”则揭示了梦境与现实的鸿沟,暗示着爱情的脆弱与无奈。结尾处“打叠愁心千万缕,付它锦瑟萦弦柱”则通过音乐的意象,表达出无尽的愁绪与情感的复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最忆来时芳草路”:开篇即点出怀念的主题,芳草路象征着恋爱时的轻松与愉悦。
    • “杨柳楼前,金勒曾相遇”:具体场景的描绘,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 “双燕见人携手处”:燕子飞舞,象征着春天和爱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 “重寻底为东风误”:重寻故地,却因东风的误导而失落,表现出时间的无情。
    • “憔悴自怜腰束素”:自怜的情感流露,展示了对美好时光的哀伤。
    • “梦里盟言,梦里都无据”:梦中的承诺与现实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
    • “打叠愁心千万缕”:愁绪如丝缠绕,表现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 “付它锦瑟萦弦柱”:将愁绪寄托于琴瑟,体现了音乐与情感的结合。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芳草路”、“双燕”,通过自然意象表达情感,增强了诗的韵味。

  •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怀念与对现实失落的无奈,情感深邃而细腻,展现了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惘。

意象分析:

  • 芳草:象征青春和爱情的美好,寓意着过去的快乐时光。
  • 杨柳:常被视为柔情的象征,增添了温情的色彩。
  • 双燕:象征着甜蜜的爱情与团圆。
  • 锦瑟:代表着情感的抒发,音乐的意象贯穿全诗,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爱情的怀旧
      • C. 生活的烦恼
    2. 诗中“重寻底为东风误”的意思是?
      • A. 爱情的美好
      • B. 追忆的失落
      • C. 春天的温暖
    3. 作者通过哪个乐器表达愁情?
      • A. 琵琶
      • B. 钹
      • C. 锦瑟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李清照
    • 《如梦令》——李清照
    • 《临江仙》——李煜
  • 诗词对比

    • 赵尊岳的《蝶恋花 其十四》与李清照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物来寄托对爱情的追忆,但赵尊岳更侧重内心的愁苦,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展现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李白
  • 《近现代诗词研究》——王明珂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