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
饥鸦集街树,老巫立庙门。
虽无牲牢盛,古礼亦略存。
醉归怀余肉,沾遗偏诸孙。
白话文翻译:
在社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宰杀社猪,烤肉的香味弥漫整个村庄。饥饿的乌鸦聚集在街边的树上,老巫师则站在庙门口。虽然没有盛大的祭祀仪式,古老的礼节仍然有所保留。喝醉酒回家时,心里想着剩下的肉,留给我的孙儿们。
注释:
- 社日:古代农民祭社神的日子,通常在农历的二月和八月。
- 社猪:指在社日宰杀的猪,象征祭奠和庆祝。
- 燔炙:指将肉烤熟,散发香味。
- 饥鸦:指因饥饿而聚集的乌鸦,象征着对食物的渴望。
- 老巫:指祭祀的巫师,负责进行宗教仪式。
- 牲牢:古代祭祀用的牲畜,通常用于祭神。
- 醉归:喝醉酒后回家的状态,表达一种放松和享乐。
典故解析:
社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民俗节日,祭社的习俗源于对土地神的崇拜。社猪作为祭品,代表对丰收的祈愿和感恩。《礼记》中有关于祭社的详细记载,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散文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情感真挚著称,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社日,表达了陆游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和对家庭的关爱。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民俗活动依然充满生机,而社会动荡让人更加珍惜这些传统。
诗歌鉴赏:
《社肉》是一首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诗作,生动地描绘了社日的习俗与人们的生活场景。诗中通过对社猪祭祀的描写,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开头两句中,社猪的宰杀和烤肉的香味渗透在整个村庄中,营造出一种欢庆的氛围。
而饥鸦的出现,则引入了一种略显悲凉的意象,象征着人们在丰收之际仍有不满足的渴望。老巫立庙门的场景,体现了对古老信仰的坚持,虽然社会变迁使得传统礼仪逐渐淡化,但心中仍有对传统的怀念。在最后两句中,诗人醉归的状态与对余肉的怀念,流露出对家庭的关心和对后代的期望,展现了浓浓的亲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活,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家庭温暖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社日取社猪:在社日这天宰杀社猪。
- 燔炙香满村:烤肉的香气弥漫整个村庄。
- 饥鸦集街树:饥饿的乌鸦聚集在街边的树上。
- 老巫立庙门:老巫师在庙门口站立,准备进行祭祀。
- 虽无牲牢盛:虽然没有盛大的祭祀。
- 古礼亦略存:古老的礼仪仍然有所保留。
- 醉归怀余肉:喝醉酒回家时,想着剩下的肉。
- 沾遗偏诸孙:把这些肉留给我的孙儿们。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饥鸦集街树,老巫立庙门”,工整而和谐。
- 意象:社猪、饥鸦、老巫等意象,构成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 情感:通过对社日的描写,传达出对传统和家庭的珍视。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传统节日的纪念和对家庭的关怀。通过社日的祭祀活动,诗人表达了对古老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后代的希望,展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乡土情怀。
意象分析:
- 社猪:象征着丰收和祭祀,代表了对土地的感恩和对传统的延续。
- 饥鸦:象征着对食物的渴望,反映出人们在丰收时的无奈与期待。
- 老巫:代表着古老信仰的传承,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余肉:象征着对家庭的关爱,传递着亲情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社日的传统习俗主要是:
- A. 祭祖
- B. 宰杀社猪
- C. 迎接新年
-
诗中提到的“老巫”主要负责:
- A. 宰杀猪
- B. 进行祭祀
- C. 烤肉
-
诗中表现的情感基调是:
- A. 伤感
- B. 怀念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陆游的《社肉》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传统和家庭的情感,但陆游更侧重于乡土习俗的描绘,而杜甫则表现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代节日与民俗》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