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寺簿韵就述丐祠意》
时间: 2025-01-22 14:07: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刘寺簿韵就述丐祠意
廖行之
衡湘风物佳,微产亦丰美。
清腴足秔稻,隽永到梨柿。
一饱自有余,此乐渠有涘。
况逢使君贤,公余多燕喜。
新诗且间作,健笔时一泚。
形骸了区别,肝胆洞遐迩。
言论斯霭如,旨意意不忘起。
梧槚良哉培,稂莠早耘耔。
我愚莫孰何,流辈敢伦似。
每闻循循诱,敢愧空空鄙。
高堂有白发,富贵宁羡彼。
丐公成此心,万事欢菽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衡湘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富饶的物产。田间稻谷丰腴,梨和柿子成熟美味。纵使饱食也能富余,这样的乐趣无处不在。更何况遇到了贤明的使君,自己也能分享许多快乐。偶尔写写新诗,挥笔而成,形体与内心的情感可以区别开来,心胸开阔,彼此间的距离无所遏阻。言辞如云雾缭绕,意图却始终不忘。梧桐与槚树的滋养,杂草早已被耕除。我虽愚笨,但不知为何,流里流气的人又岂敢与我同伦?每次听到那些循循善诱的话语,我都感到羞愧和无知。高堂上白发苍苍,富贵是否值得我羡慕?我只愿像乞丐一样,心中成就简单的快乐,享受那一碗菽水。
注释:
- 微产:小规模的生产,指的是小规模的农业或生活方式。
- 清腴:清新而丰腴,形容田地的丰饶。
- 隽永:指味道鲜美,令人回味。
- 渠有涘:渠水有边,意指生活的乐趣无边无际。
- 使君贤:指的是地方官员明智贤良,带来良好治理。
- 健笔时一泚:写诗时笔力健旺,流畅自然的意象。
- 肝胆洞遐迩:心胸开阔,能够包容远近的人。
- 丐公:乞丐,象征着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行之是宋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蕴含哲理,反映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人情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廖行之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乞丐祠的深思中,表达了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富贵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描写开篇,展现了衡湘一带的美丽风光,诗人在其中感受到丰美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诗中通过“清腴足秔稻,隽永到梨柿”的描写,突出了农田的富饶与丰收的喜悦,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接着,诗人提到了贤良的使君,这不仅是对地方治理的赞美,也是对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渴望。
而后,诗人转向个人的创作,表达了写诗的乐趣与创作的自由,显示出他对文学的热情与投入。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开始反思个人的渺小与无知,表达出对世俗名利的淡然态度,强调心灵的富足和简单生活的快乐。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风光与日常生活的同时,渗透着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衡湘风物佳:赞美衡湘地区的自然风光优美。
- 微产亦丰美:小规模的生产也能丰盛美好。
- 清腴足秔稻:田地丰腴,稻米充足。
- 隽永到梨柿:梨和柿子成熟,味道鲜美。
- 一饱自有余:吃饱后还有剩余。
- 此乐渠有涘:这样的乐趣无处不在。
- 况逢使君贤:更何况遇到贤明的官员。
- 公余多燕喜:自己也能享受很多快乐。
- 新诗且间作:偶尔写写新诗。
- 健笔时一泚:笔力健旺,时有灵感。
- 形骸了区别:身心可以有所区分。
- 肝胆洞遐迩:心胸开阔,彼此无阻。
- 言论斯霭如:言辞如烟雾缭绕。
- 旨意意不忘起:意图始终不忘。
- 梧槚良哉培:梧桐和槚树滋养良好。
- 稂莠早耘耔:杂草早已被铲除。
- 我愚莫孰何:我愚笨,不知为何。
- 流辈敢伦似:流里流气的人不敢与我同伦。
- 每闻循循诱:每次听到那些诱人的话。
- 敢愧空空鄙:我感到羞愧与无知。
- 高堂有白发:高堂中白发苍苍。
- 富贵宁羡彼:富贵是否值得羡慕?
- 丐公成此心:乞丐心中也有满足。
- 万事欢菽水:一碗菽水便足以欢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心情结合,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清腴足秔稻,隽永到梨柿”,形成音韵和谐。
- 排比:通过多个句子的并列,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对简单与纯朴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强调心灵的富足胜于物质的富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衡湘:象征自然美好与丰饶。
- 稻、梨、柿:代表丰收与美味,体现生活的富足。
- 丐公:象征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廖行之
- D. 白居易
-
诗中描写的主要自然景物有哪些?
- A. 山川
- B. 稻米、梨、柿
- C. 花草树木
- D. 江河湖海
-
诗人对富贵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羡慕
- C. 淡然
- D. 轻视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饮酒》:陶渊明
诗词对比:
-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廖行之更强调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与内心的满足。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廖行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