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甲子兰记 其二
原文展示:
屏风锦帐列千寻,融结兰城天地心。万叠江山遥拱秀,率滨应沐化波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如同兰花般美丽的世界:绣有华美图案的屏风和锦帐层层叠叠,仿佛构建了一座兰花城,融汇了天地的情感。远处的江山如万重叠起的风景,环绕着这片秀美的土地,海滨与江河交融,仿佛沐浴在深邃的波涛之中。
注释:
- 屏风:一种装饰性的隔断,用于装饰和保护隐私。
- 锦帐:华丽的帐幕,象征高贵和美丽。
- 融结:融合,结合。
- 兰城:形容美丽、雅致的地方,象征兰花的高洁。
- 万叠江山:形容壮丽的山河,层层叠叠。
- 化波:水波,象征变化与流动。
典故解析:
“兰城”可能指代古代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而“万叠江山”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山河壮丽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萧竹,清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往往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意象。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清代,正是文人追求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借助对美好景象的描绘,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清代诗人追求理想与美的情感。开篇通过“屏风锦帐”描绘出一个华丽而温馨的环境,仿佛将读者带入一处安静且富有内涵的兰花城。在这里,诗人与天地的心灵相融,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万叠江山”的意象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和谐美,强调了自然的力量与壮丽。诗人通过“遥拱秀”暗示了江山的高洁与优美,传达出一种深厚的自豪感。而“率滨应沐”的描写,则让人感受到一种细腻的情感流动,仿佛在与自然对话,感受着波涛的洗礼。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深沉而优雅,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这种理想化的美与生活的哲思,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使人沉醉其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屏风锦帐列千寻:以华丽的屏风和帐幕为开篇,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富丽堂皇的空间。
- 融结兰城天地心: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兰花的象征意义增强了诗的雅致。
- 万叠江山遥拱秀: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强调了山河的壮美和优雅。
- 率滨应沐化波深:通过波涛的描绘,传达了细腻的情感与自然的亲密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兰城”,将环境与兰花的高洁联系起来。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音韵的和谐感。
- 意象:屏风、江山、波涛等意象丰富,传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表达了对美好环境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屏风:象征保护与美的空间。
- 兰花:象征高洁、优雅。
- 江山:象征壮丽的自然景观。
- 波涛:象征变化与流动的生命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兰城”象征什么?
A. 严肃
B. 高洁与优雅
C. 危险 -
诗中的“万叠江山”主要用来描绘什么?
A. 小河
B. 壮丽的自然景观
C. 乡村生活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晓》 孟浩然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萧竹的《甲子兰记 其二》在表现手法上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体验,而李白则以豪放的气概展现自然的壮丽。两者虽题材相近,但风格迥异,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