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碧海无波》
时间: 2025-01-26 00:16: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海面和通往瑶台的路,诗人思绪万千,想与心上人双双飞去。当年轻轻分别的恋人,山水遥远,不知何处相见。绮丽的席子上落满了尘埃,香闺里雾气弥漫,红色的信笺上写着小字,究竟寄给谁呢?高楼望去,夕阳将沉,梧桐树上的叶子被细雨轻轻拍打,发出沙沙的声响。
注释
字词注释:
- 碧海无波:形容海面平静无波,颜色碧绿。
- 瑶台: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的归宿。
- 思量:思考、考虑。
- 轻别:轻松的分别。
- 意中人:心中所爱之人。
- 绮席凝尘:华美的席子上落满了尘埃。
- 香闺:指女子的闺房,寓意温柔与私密。
- 红笺小字:用红色纸写的小字,常用于书信。
- 高楼目尽欲黄昏:高楼上望去,夕阳西沉,天色渐暗。
- 梧桐叶上萧萧雨:形容雨水打在梧桐树叶上的声音,传达凄凉氛围。
典故解析:
- 瑶台: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作美好理想境界的象征,传达对爱情与理想生活的向往。
- 红笺:古时常用来书信传情,象征着思恋与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字仲明,号小山,北宋诗人、词人,曾任宰相。其词风典雅、婉约,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 《踏莎行·碧海无波》创作于宋代,正值晏殊仕途得意、生活安逸之时。此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墨客多在诗词中表达个人情感与理想生活。
诗歌鉴赏
《踏莎行·碧海无波》是一首充满思念与惆怅的词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开篇以“碧海无波”的宁静画面引入,表面平静却暗藏情感涌动,接着提到“瑶台有路”,折射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接下来的“思量便合双飞去”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相伴的渴望。
词中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则极具画面感,夕阳西下时,诗人独自高楼望去,心中充满了惆怅与思念。雨打梧桐,声声入耳,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出一种言辞优美、情感真挚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碧海无波:描绘了宁静的海面,象征内心的平静。
- 瑶台有路:指向理想的彼岸,暗示着心中所爱之人。
- 思量便合双飞去: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
- 当时轻别意中人:回忆起与爱人的轻松分别,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山长水远知何处:表达了对未来相遇的无尽惆怅。
-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描绘了环境的凄凉与孤独,反映了内心的情感。
- 红笺小字凭谁附:暗示着对情感寄托的迷茫与无奈。
-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最后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夕阳与雨声交织,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爱情比作“瑶台”,象征理想与美好。
- 拟人:雨声如同在诉说内心的孤独,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词在对仗上表现得很工整,有助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渴望,反映了在宁静与孤独中对理想情感的追求,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海:象征宁静、平和。
- 瑶台:理想的爱情与归宿。
- 高楼:孤独的思念,远望的视角。
- 梧桐叶:秋意、凄凉,与思念的情感相呼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碧海无波”意指什么?
A. 海面波涛汹涌
B. 海面平静无波
C. 海面阳光明媚 -
“红笺小字凭谁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信件的期待
B. 对爱情的无奈与迷茫
C. 对朋友的思念 -
诗中“高楼目尽欲黄昏”传达了什么意境?
A. 白天的热闹
B. 暮色中的孤独与思念
C. 夕阳的美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晏殊与李清照:两者均以细腻的情感著称,但晏殊的词更侧重于理想与思念的交织,而李清照则更为直白与凄切,表现出女性在爱情中的脆弱与坚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晏殊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