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警悟》
时间: 2025-01-27 04:01: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 警悟
作者: 徐喈凤 〔清代〕
人生得失无凭据,
看富贵,浮云度。
使尽机心空自误。
花开还谢,月圆还缺,
总是天然数。
范韩事业曾相慕,
不道蹉跎竟迟暮。
且向溪头垂钓去,
梦中名利,醉中声色,
直到而今悟。
白话文翻译
人生的得失没有确切的凭据,
看那富贵,宛如浮云一样飘过。
耗尽心机反而自误。
花开了又谢,月圆了又缺,
这一切都是自然的规律。
范增与韩信的事业曾经相互欣赏,
不曾想时光流逝竟至迟暮。
不如去溪边垂钓,
梦中的名利,醉中的声色,
直到如今才明白。
注释
- 人生得失:指人生中的成就与失去。
- 凭据:依据,凭证。
- 富贵:财富与荣华。
- 浮云:比喻变化无常的事物。
- 机心:指用心计谋,心思巧妙。
- 天然数:自然的规律。
- 范韩:指范增与韩信,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与将领。
- 蹉跎:指时光流逝、岁月蹉跎。
- 垂钓:指在溪边钓鱼,象征悠然自得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喈凤,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思考、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时局的批判。他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
《青玉案 警悟》创作于一个诗人经历了人生的得失后,心中对名利的反思与对人生的感悟。诗中流露出对自然规律的认同,强调心灵的宁静与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诗歌鉴赏
《青玉案 警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得失的深刻思考与警醒。诗的开头便以“人生得失无凭据”揭示了人们在追求富贵名利时的盲目与无奈,浮云般的富贵如梦幻般难以把握。通过“使尽机心空自误”的表述,诗人强调了过于用心计谋反而导致的误入歧途。
在描绘自然规律时,诗人运用了“花开还谢,月圆还缺”的意象,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这种自然的轮回让诗人意识到,人生的得失其实都在于一种自然的法则,而非个人的操控。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历史人物范增与韩信的相互欣赏,但最终却因蹉跎岁月而未能成就伟业,反映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这种对历史的反思,让读者在感叹个人命运的同时,也能思考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
最后,诗人选择向溪边垂钓,象征着对名利的放下与内心的宁静。诗的结尾“直到而今悟”则是对过往经历的总结,诗人最终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觉悟,而非外在的名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生得失无凭据:强调人生的得失没有确凿的依据,暗示世事无常。
- 看富贵,浮云度:富贵如浮云般,易得易失,表明了对世俗的看法。
- 使尽机心空自误:过于计较反而自我误导,表现了对功利的反思。
- 花开还谢,月圆还缺:自然的规律象征人生的循环与变化。
- 总是天然数:强调一切都是自然法则,不可强求。
- 范韩事业曾相慕:引用历史人物,表达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 不道蹉跎竟迟暮:感慨时间流逝,令人失去机会。
- 且向溪头垂钓去:选择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
- 梦中名利,醉中声色:描绘追求名利的幻觉与醉生梦死的状态。
- 直到而今悟:经过种种经历,最终领悟人生的真谛。
修辞手法
- 比喻:“看富贵,浮云度”用浮云比喻富贵的无常。
- 对仗:“花开还谢,月圆还缺”两个句子的结构相似,形成对称。
- 象征:“溪边垂钓”象征着对名利的放下与对自然的向往。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名利的超脱,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规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云:象征变化无常的富贵与名利。
- 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 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缺失。
- 溪水:象征宁静与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人生得失无凭据”意指: A. 人生的得失都是凭空想象
B. 人生的得失没有确切依据
C. 人生的得失都可以预测
D. 人生的得失是固定不变的 -
“且向溪头垂钓去”暗示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名利
B. 自然平静的生活
C. 友谊
D. 战斗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津》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对,徐喈凤的《警悟》更侧重于对人生的反思与警醒,而李白则是对人生豪情的宣泄。两者在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