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慈恩寺东楼
曹松 〔唐代〕
寺楼凉出竹,非与曲江赊。
野火流穿苑,秦山叠入巴。
风梢离众叶,岸角积虚沙。
此地钟声近,令人思未涯。
白话文翻译:
这座寺庙的楼阁在凉爽的竹林中,难以与曲江的水流相比。
野火在园中流窜,秦山重重叠叠地向巴蜀延伸。
风吹动树梢,岸边积聚着无形的沙子。
在这里,钟声如近在咫尺,使人不禁思念起无尽的远方。
注释:
字词注释:
- 寺楼:寺庙的楼阁。
- 凉出竹:凉意从竹林中透出。
- 曲江:指曲江水,可能是指一个著名的风景区。
- 赊:借,借取。
- 苑:园林、园子。
- 秦山、巴:指秦岭山脉和巴蜀地区。
- 钟声:指寺庙的钟声。
典故解析:
- 曲江:唐代著名的水景,诗人可能在此地感受到自然的美,与寺庙冷清的氛围形成对比。
- 秦山:象征着山的巍峨与遥远,具有历史文化背景,巴蜀地区是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区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被后人所称道。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时代背景是唐朝的文化繁荣与诗歌的兴盛。曹松作为诗人,可能是在寺庙中游览时,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慈恩寺东楼》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寺楼凉出竹”的描写,展现了寺庙环境的清幽和宁静,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接着提到“野火流穿苑”,则将读者的视野引向了自然的狂野与生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暗示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复杂而又紧密。
“秦山叠入巴”则通过地理意象,描绘出一幅辽阔的山水画面,使人心生向往,仿佛置身于壮丽的自然之中。同时“风梢离众叶”又将自然的细腻之处展现出来,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
最后一句“此地钟声近,令人思未涯”,不仅是对寺庙钟声的描写,也引发了对人生、时间和空间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思念的情感。因此,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哲思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寺楼凉出竹:寺庙的楼阁在清凉的竹林中,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非与曲江赊:与曲江的水流相比,这里的凉意显得格外清新,突出寺庙的独特之处。
- 野火流穿苑:描绘了野火在园中肆虐的景象,传达出自然的力量与无情。
- 秦山叠入巴:通过地理意象,表现山的雄伟与辽阔,带来一种开阔感。
- 风梢离众叶:风轻轻吹动树叶,展现了自然的细腻与灵动。
- 岸角积虚沙:岸边的沙滩积聚着无形的沙子,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 此地钟声近:钟声近在耳畔,增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 令人思未涯:引发人们对人生、时间的思考,表达一种深邃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寺楼凉出竹,非与曲江赊”,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意象:如“风梢”、“钟声”,用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 比喻:将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增强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寺庙的静谧与自然的狂野为背景,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庙:象征宁静与超脱。
- 竹林:象征清幽与自然。
- 山水:代表辽阔与壮丽。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寺楼凉出竹”意指什么?
- A. 寺庙的楼阁在竹子中
- B. 寺庙非常凉爽
- C. 与曲江相比的凉意
-
诗中提到的“秦山叠入巴”意指?
- A. 秦山与巴蜀的关系
- B. 山的高大与壮丽
- C. 以上皆是
-
诗中“此地钟声近”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对生活的热爱
- B. 对时间的无奈与思念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以自然景色为主题,但更注重于静谧的个人感受;而曹松的《慈恩寺东楼》则在静谧中引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更深的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