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甘露寺
——曹松 〔唐代〕
香门接巨垒,画角间清钟。
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
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
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甘露寺的壮美景色。寺门与巨大的山石相接,清晨的钟声与画角相间。北面的高峰是如此险峻,而西边的僧人常常在这里相聚。天空下无边无际的大海,白云在阳光下映衬着晴朗的山峰。早晚在灯光之外,海涛翻滚,仿佛振动着沉睡的龙。
注释:
- 香门:寺庙的香火门,象征着信仰与宁静。
- 巨垒:高大的山石,形容寺庙周围的壮丽环境。
- 画角:一种乐器,古代用于寺庙中鸣响,象征着清净的声音。
- 北固:指北面的高峰,形容险峻。
- 西僧:指来自西方的僧人,通常指佛教的传承。
- 天垂无际海:描绘天空与海洋的广阔无边。
- 云白久晴峰:形容在晴天时,白云映衬着山峰的美丽。
- 涛头:海浪的顶端,象征着动感与力量。
- 振蛰龙:指海浪翻滚的声音如同唤醒蛰伏的龙,形象而生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以山水、佛教题材为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盛行时期,许多文人纷纷游览寺庙,抒发对自然和宗教的感慨。甘露寺作为一个著名佛教胜地,吸引了不少游人和僧侣,诗人通过描写其壮丽的自然环境与佛教文化,表达了对宁静和超脱的向往。
诗歌鉴赏:
《题甘露寺》是曹松的一首佳作,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宗教的深厚情感。全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出甘露寺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山水和佛教文化的热爱。
诗的开头,以"香门接巨垒"描绘了寺庙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给人一种宁静而神圣的感觉。接着,"画角间清钟"的意象,带来了耳边回响的清脆钟声,增强了寺庙的宗教氛围,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时光的流逝与静谧。
"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北面高峰的险峻和西方僧人的聚集,暗示着人们在此处寻求心灵的寄托与交流。接下来的"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诗人以广阔的视野,表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仿佛让人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则给整首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和力量,描绘了海浪翻滚的场景,暗示着生命的活力与变化。全诗在自然与宗教之间找到了和谐的平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香门接巨垒:寺庙的香火门与高大的山石相连,显示出佛教的神圣与自然的壮丽。
- 画角间清钟:乐器的声音与钟声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北固一何峭:北方的高峰险峻,表现出大自然的气势。
- 西僧多此逢:西方的僧人常聚集于此,暗示着宗教的交流与融合。
- 天垂无际海:描绘了广阔的天空与海洋,象征着无边的自由。
- 云白久晴峰:晴天的白云映衬着山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 旦暮然灯外:早晚的灯光外,表现出一种安静的生活状态。
- 涛头振蛰龙:海浪翻滚如同唤醒沉睡的龙,暗示着生命的活力与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涛头振蛰龙”,将海浪比作蜕变的龙,生动形象。
- 对仗:如“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形成了优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和佛教文化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高敬意,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门:象征着信仰与宁静。
- 巨垒:代表自然的壮丽。
- 清钟:传达了宗教的氛围。
- 北固:象征着险峻与高耸。
- 涛头:表现出动感与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香门”指的是?
- A. 寺庙的香火门
- B. 一种乐器
- C. 一座山峰
-
“云白久晴峰”中“云白”指的是什么?
- A. 晴天的白云
- B. 夕阳的余晖
- C. 雪白的山峰
-
诗中“涛头振蛰龙”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宁静
- B. 动感与生命力
- C. 悲伤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宁静的和谐,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心灵的追求。两首诗在意象描绘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曹松的诗更侧重于宗教氛围,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静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