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引习池水,先开蒋径门。
盖亭茅是瓦,环墅竹为垣。
鹿向荒篱过,虬从夹树翻。
种桃应有地,安问武陵源。
白话文翻译:
在没有引水到池塘之前,首先打开了通往蒋径的小门。
那顶盖的亭子是用茅草和瓦片建成的,环绕着别墅的则是竹子做的围墙。
鹿儿在荒凉的篱笆旁走过,龙虬在树间翻飞。
种下的桃树应该有地方,何必去问武陵的源头。
注释:
- 未引:还没有引水。
- 习池水:习,指引水;池水,指池塘的水。
- 蒋径:小路名称。
- 盖亭:顶盖的亭子。
- 茅是瓦:茅草和瓦片。
- 环墅:环绕别墅。
- 荒篱:荒凉的篱笆。
- 虬:蜿蜒的龙。
- 夹树:夹在树间。
- 种桃:种植桃树。
- 武陵源:指《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象征着世外桃源。
典故解析:
“武陵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理想化的生活场所,象征着人们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维栋,明代诗人,生于明中期,主要以诗歌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疏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重游何茂才的御璧园林时,表现了诗人对园林景色的感悟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间繁华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园林的宁静画面。诗的开头提到“未引习池水”,显示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水的引入将使得园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先开蒋径门”则暗示着进入这片自然之地的期待与兴奋,门的开启象征着一段新的旅程的开始。
“盖亭茅是瓦,环墅竹为垣”一句,通过对亭子和别墅的描写,展示了园林的自然风貌,茅草与瓦片的搭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鹿向荒篱过,虬从夹树翻”,生动地描绘了园林中的野生动物,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与自由。
最后两句“种桃应有地,安问武陵源”,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思考,也引出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桃树的种植象征着希望与未来,而对武陵源的提问则是对理想境地的向往和探索。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场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引习池水:尚未引入池塘的水,暗示着自然环境的宁静。
- 先开蒋径门:首先打开通往小路的门,展示了进入自然的期待。
- 盖亭茅是瓦:亭子用茅草和瓦片建造,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
- 环墅竹为垣:以竹子围绕别墅,展现了园林的自然风貌。
- 鹿向荒篱过:鹿儿在荒凉的篱笆边走过,象征着自由的自然生活。
- 虬从夹树翻:蜿蜒的龙在树间翻飞,增添了生动的形象。
- 种桃应有地:种下桃树应该有空间,暗示对未来的期待。
- 安问武陵源:何必去问世外桃源,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自身的感受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
- 拟人:鹿和龙的描写使得自然更加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园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蕴含着人们对宁静与和谐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蒋径:象征着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亭子: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休憩和思考。
- 鹿:象征着自然的自由和生机。
- 桃树:象征着希望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陶渊明
B. 梁维栋
C. 王维
D. 李白 -
“武陵源”在诗中象征: A. 繁华的城市
B. 理想的生活境地
C. 自然的荒野
D. 诗人的家乡 -
“鹿向荒篱过”中的“鹿”象征: A. 自由
B. 富贵
C. 忍耐
D. 忧伤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梁维栋《重游何茂才御璧园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但前者侧重于描写具体的自然景观,而后者则描绘了理想化的世外桃源,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明代诗人研究》
- 《陶渊明诗文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