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曲》
时间: 2025-01-11 08:49: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曲
作者: 周文璞 〔宋代〕
今年寒食好天色,游人踏青行不极。
寻山不惮千里远,往往啼号湿松柏。
一杯才酹坟上土,祗就坟前便歌舞。
故乡自有懊恼声,插腰羊皮小番鼓。
吁嗟悲欢一饷间,但怅死人不能语。
君不见北客纷纷俱落南,先冢尽被胡尘漫。
影堂逢节具饮食,魂魄夜行溪谷山。
白话文翻译:
今年的寒食节天气很好,游人们踏青游玩流连忘返。
寻山探访不怕路途遥远,常常听到湿润的松柏间传来的啼叫声。
一杯酒刚刚洒在坟土上,便在坟前高歌起舞。
故乡的懊恼声此时此刻依然存在,腰间插着羊皮小鼓,敲打出节奏。
哀叹与欢笑在瞬间交错,但令人惆怅的是死者无法回应。
难道你没有看到北方客人纷纷南下,先人的墓地早已被胡尘覆盖。
在节日的影堂里备齐饮食,魂魄却在溪谷山中夜行。
注释:
- 寒食:指寒食节,古代节日,在清明节前的一个节日。
- 踏青:春天外出游玩,享受大自然。
- 啼号:鸟类的叫声,或形容人类的哀号声。
- 酹:洒酒祭奠的意思。
- 懊恼:懊悔、烦恼的情绪。
- 羊皮小番鼓:一种打击乐器,常用于庆典和节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文璞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情态,富有浓厚的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寒食节是一个追思故人的节日,周文璞在这个时节写下此诗,表达了对生命、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描绘了游玩踏青的欢乐与祭奠悼念的悲凉,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鉴赏:
《寒食曲》通过描写寒食节的景象,将游人踏青的欢快与对逝者的追思融合在一起,展现了生命的无常与人情的温暖。诗的开头描绘了寒食佳节的美好天气与游人的欢声笑语,充满了春天的气息。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欢快的氛围逐渐被对故人的缅怀所替代,诗人用“啼号湿松柏”传达出对逝者的哀思。接着,诗人又通过祭奠的场景,表现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这种情感在“插腰羊皮小番鼓”中被具体化,似乎是故乡的声音在召唤着游子。最后,诗人感叹生死无常,表达了对无法与亡者交流的惆怅。“君不见北客纷纷俱落南”一句,进一步加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历史的痕迹在胡尘的覆盖下变得模糊不清。整首诗在欢愉与悲伤之间游走,展示了人们在节日中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年寒食好天色:描绘了寒食节的好天气,传达出节日的欢快气氛。
- 游人踏青行不极:游人们在春天的阳光下游玩,乐而忘返。
- 寻山不惮千里远:人们愿意长途跋涉去寻求美景。
- 往往啼号湿松柏:常常能听到鸟叫,或是悲鸣的声音,渗透着一丝忧伤。
- 一杯才酹坟上土:在坟墓上洒酒,表示对故人的追思。
- 祗就坟前便歌舞:在坟前歌舞,显示出对故人的怀念。
- 故乡自有懊恼声:故乡的情感依然充满了懊恼与思念。
- 插腰羊皮小番鼓:用小鼓敲打,象征节庆的热闹和对故乡的留恋。
- 吁嗟悲欢一饷间:感叹生死之间的悲欢离合。
- 但怅死人不能语: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却无法与之对话。
- 君不见北客纷纷俱落南:北方的旅人纷纷南下,暗示历史的流动。
- 先冢尽被胡尘漫:先人的坟墓被外族的尘土覆盖,象征历史的变迁。
- 影堂逢节具饮食:影堂中准备了节日的饮食,体现了对传统的坚守。
- 魂魄夜行溪谷山:逝去的灵魂在夜晚的山谷中游荡,渗透着对逝者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胡尘”比喻外族侵扰,表现历史的脆弱。
- 拟人:将“魂魄”拟人化,表现灵魂的游荡与孤独。
- 对仗:如“悲欢一饷间”,对比生死与欢乐,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对逝者的追思,呈现了欢愉与哀伤的交织,体现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和对历史的沉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食:象征着祭奠与缅怀。
- 松柏:常常用作墓地的植物,象征长青与生命的延续。
- 杯酒:代表祭奠的仪式。
- 羊皮小番鼓:象征着乡村的节庆与生活的乐趣。
- 魂魄:象征着逝者的灵魂与对生死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什么?
A. 祖先
B. 春天
C. 夏天 -
诗中提到的“羊皮小番鼓”主要象征什么?
A. 悲伤
B. 节庆的热闹
C. 旅行 -
诗人对北方客人南下的描述表达了什么?
A. 旅行的快乐
B. 历史的流动与变迁
C. 对未来的展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清明日》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清明日》:同样描写了清明节的悼念,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悲伤与历史的沉重。
- 《春望》:展现了战乱中的忧国情怀,情感更为沉重,与《寒食曲》的欢快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