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栖霞》
时间: 2025-01-11 10:57: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游栖霞
作者: 周文璞 〔宋代〕
林麓已尽虎不见,
迩来流民所蹂践。
残僧自言昔遭变,
藏经埋像犹可唁。
流泉鸣悲雨摧殿,
满岩慈相沙汰难。
白盛缀粘或坏面,
慧命弗绝如断线。
况我忧患经历遍,
见此悲酸尚兢战。
千声万声走出门,
门外秋花泣馀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栖霞山的凄凉景象。山边的树林已经消失,老虎也难以见到。近来流民破坏了这里的环境。残存的僧人说起往日的变故,藏经和佛像埋藏在地下,依然值得哀悼。潺潺的流水因雨水的冲刷而发出悲鸣,满山的慈悲之心却难以安抚这片土地。曾经辉煌的庙宇或许已破损,智慧的生命如同断线的珠子般难以相连。更何况我自己经历了许多忧患,看到这悲惨的情景仍然感到战栗。千声万声从这扇门外传出,门外的秋花也在默默流泪。
注释
- 林麓:山边的树林。
- 虎不见:老虎已经消失,指自然环境的荒芜。
- 流民:因战乱或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人。
- 残僧:幸存的和尚,指岁月变迁中留下的僧人。
- 藏经埋像:藏有经典的经书和佛像被埋藏,暗示文化和信仰的破坏。
- 流泉鸣悲:流水声因悲伤而响起。
- 慈相:慈悲的面目。
- 慧命:智慧的生命。
- 兢战:小心谨慎且感到害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文璞,宋代诗人,以诗风清新、情感真挚著称。他的作品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关注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深度。
创作背景
《重游栖霞》创作于一个动荡的时代,诗人重游昔日的栖霞山,看到这里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凋零,感慨万千。诗中反映了战乱对社会和自然的破坏,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与伤感。
诗歌鉴赏
《重游栖霞》是一首情感丰富且内涵深邃的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展现了栖霞山昔日的宁静与美丽与如今的荒凉对比,以此引发对历史的沉思。诗中的意象清晰而生动,树林的消失、老虎的踪迹、流民的肆虐,构成了一幅悲惨的画面,令人心生怜悯。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残僧的描写,进一步揭示了文化的衰败与信仰的失落。藏经和佛像的埋藏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消逝,而流泉的悲鸣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深切忧虑。最后,诗人表达了个人的经历与感受,忧患与战栗交织,形成了情感的高潮。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情感层次鲜明,因而更加打动人心。诗人在伤感中仍然保有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人性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麓已尽虎不见:山边的树林消失了,老虎也难以见到,表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化。
- 迩来流民所蹂践:流民的涌入使得这片土地遭到严重破坏。
- 残僧自言昔遭变:幸存的和尚回忆起曾经的动乱,暗示历史的变迁。
- 藏经埋像犹可唁:藏有经典的经书和佛像被埋藏,令人痛心。
- 流泉鸣悲雨摧殿:流水的声音因雨水而显得悲伤,暗示庙宇的毁坏。
- 满岩慈相沙汰难:满山的慈悲之心难以安抚这片受创的土地。
- 白盛缀粘或坏面:曾经辉煌的庙宇或许已经破损,象征着文化的衰退。
- 慧命弗绝如断线:智慧的生命如同断线的珠子般难以相连,暗示信仰的中断。
- 况我忧患经历遍:我经历了许多的忧患,更加感受到悲伤。
- 见此悲酸尚兢战:看到这一切的悲惨,仍然让人感到恐惧。
- 千声万声走出门:耳边传来无数的声音,暗示外界的动荡。
- 门外秋花泣馀泫:门外的秋花在垂泪,象征着悲伤与凋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智慧的生命比作断线的珠子,生动形象。
- 拟人:流泉鸣悲,赋予自然以人类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栖霞山的重游,反映了历史的变迁、自然的毁灭与文化的衰退,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忧虑,情感深邃,思想厚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麓:象征自然与生命的和谐。
- 流民:代表社会动荡与人间苦难。
- 残僧:象征着信仰的残余与文化的衰败。
- 藏经埋像:暗示文化和信仰的消失。
- 流泉:表现出自然的悲鸣与无奈。
- 秋花:象征着凋零与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林麓已尽”的意思是:
A. 森林恢复
B. 森林消失
C. 森林繁茂 -
“流民所蹂践”中“蹂践”的意思是:
A. 保护
B. 踏破
C. 赞美 -
诗中提到的“藏经埋像”主要指:
A. 书籍
B. 佛教文化的消失
C. 传统艺术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和社会动荡的关注。
- 李白的《庐山谣》:描绘自然的美与人间的伤感。
诗词对比
- 比较周文璞的《重游栖霞》和李白的《庐山谣》,可以发现两者都关注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但周文璞更多地反映了历史的悲剧与忧伤,而李白则独享自然之美,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