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六 午日》
时间: 2025-01-22 13:19: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六 午日
作者:董以宁
素鞸栾栾,早映却一庭榴火。无奈是萱枝新萎,北堂尘锁。
续命色丝空欲系,招魂角黍频教裹。问茫茫天地独何之,归来些。
蹒跚苦,应坚坐。劬劳久,应高卧。愿魂无去此,还防跌蹉。
只听彩船喧竞渡,锦标未夺终怜我。便奠来桂酒与椒浆,最难妥。
白话文翻译:
在这白色的轻纱中,早早映照了一庭红榴花。可怜的是,那萱草的新枝已经凋萎,北堂被尘封。
续命的丝线空想系住,招魂的角黍频频教我包裹。问那茫茫天地,灵魂究竟何处归来?
蹒跚而行的我,应该坚强地坐着;辛苦劳累的我,应该高卧休息。希望灵魂不离开这里,还要防止跌倒的危险。
只听见彩船上喧闹着竞渡,锦标未夺,终究还是让我感到怜惜。请你来献上桂酒和椒浆,这实在是最难妥当的事情。
注释:
- 素鞸:轻薄的白色衣物。
- 榴火:指石榴花的红色,形容鲜艳的色彩。
- 萱枝:萱草的枝条,象征母爱与思念。
- 北堂:指北方的房屋,寓意孤独与封闭。
- 续命色丝:用于象征生命的丝线,表示对生命的渴望。
- 招魂:用来召唤亡灵的仪式,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
- 蹒跚:形容走路不稳,显示身体的虚弱。
- 桂酒与椒浆:古代祭祀时用的酒品,象征对已故者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以宁,明代诗人,擅长词作,作品多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乙巳年,表达了对亡者的哀悼与怀念,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家国、亲人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 其六 午日》以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充满了悲伤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人用“素鞸栾栾”开篇,营造出一种轻盈却又沉重的氛围,象征着逝去的生命在轻纱中若隐若现。接着,诗中提到的“榴火”与“萱枝”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整首诗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慨,尤其是在“蹒跚苦,应坚坐”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在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不拔和对生命的执着。通过“彩船喧竞渡”的意象,诗人将自己与世俗的喧嚣对立起来,显示出一种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最后的“桂酒与椒浆”不仅是对亡者的祭奠,更是诗人对亲情的期盼与无奈。诗中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使得整首诗在哀伤中透出一丝对生命的珍视,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素鞸栾栾:白色轻纱的衣物,象征轻盈的生命。
- 早映却一庭榴火:清晨映照出庭院中红榴花的鲜艳。
- 无奈是萱枝新萎:可怜的萱草新枝已经凋萎,暗示生命的无常。
- 北堂尘锁:北方的堂屋被尘埃锁住,表现孤独与封闭。
- 续命色丝空欲系:对生命的渴望与无奈。
- 招魂角黍频教裹:频频用角黍招魂,表现对逝者的思念。
- 问茫茫天地独何之:在茫茫天地中,灵魂归何处。
- 蹒跚苦,应坚坐:面对苦难,应坚强地坐着。
- 劬劳久,应高卧:辛苦劳累,应该休息。
- 愿魂无去此,还防跌蹉:希望灵魂不离开这里,防止跌倒。
- 只听彩船喧竞渡:听见彩船上的喧闹声。
- 锦标未夺终怜我:未能夺得锦标,感到怜惜。
- 便奠来桂酒与椒浆,最难妥:献上桂酒和椒浆,难以妥当安慰。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命比作轻纱,展现脆弱。
- 对仗:如“蹒跚苦,应坚坐”,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萱草的“萎”,赋予植物以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和对亲情的深切怀念,展现了一种在悲痛中仍然坚强的精神。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素鞸:象征轻盈与生命的短暂。
- 榴火:代表热烈与生命的绚烂。
- 萱枝:象征母爱与思念,表现生命的脆弱。
- 北堂:暗示孤独与封闭的环境。
- 桂酒与椒浆:象征祭祀与对逝者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素鞸”指的是什么? A. 轻薄的衣物
B. 颜色鲜艳的花
C. 清晨的阳光
D. 孤独的房屋 -
“蹒跚苦,应坚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绝望
B. 坚强
C. 快乐
D. 焦虑 -
诗中提到的“桂酒与椒浆”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对生命的珍惜
B. 对逝者的祭奠
C. 对亲情的怀念
D. 对未来的期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诗词对比:
- 董以宁 vs. 苏轼:两位诗人都以情感深厚的作品闻名,但董以宁更侧重于个人的哀悼与怀念,而苏轼则常常融入历史感和豪情壮志。董以宁的作品更多体现出对逝去生命的细腻思考,而苏轼则表现出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