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叶伯几之奉化》
时间: 2025-01-11 09:48: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叶伯几之奉化 林景熙 〔宋代〕 亲携琴册出烟萝,海国儒风近若何。 笔挟龙渊灵不尽,官邻雪窦冷偏多。 诗书千载关经济,师友三年要琢磨。 老去喜逢奎运转,送君犹拂旧冠峨。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亲自携带琴和书籍走出烟雾缭绕的山林,海边的国家儒学风气近来如何?笔下蕴含着龙渊般的灵气无穷无尽,官职虽近雪窦却感到格外冷清。诗书学问关系到千年的经济和政治,师友间的三年学习需要不断琢磨。年老时欣喜遇到好的时机转变,送别你时依然整理着旧时的官帽。
注释:
- 亲携琴册出烟萝:亲自携带琴和书籍,走出隐居的山林。
- 海国儒风近若何:海边的国家(指奉化)的儒学风气近来如何。
- 笔挟龙渊灵不尽:笔下蕴含着深邃的灵气,比喻文才非凡。
- 官邻雪窦冷偏多:官职虽近雪窦(地名,象征清冷),却感到格外冷清。
- 诗书千载关经济:诗书学问关系到千年的经济和政治。
- 师友三年要琢磨:师友间的三年学习需要不断琢磨。
- 老去喜逢奎运转:年老时欣喜遇到好的时机转变。
- 送君犹拂旧冠峨:送别你时依然整理着旧时的官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约1240-1310),字德阳,号梦窗,南宋末年至元初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时局的感慨,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此诗是林景熙送别友人叶伯几前往奉化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儒学风气的关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末元初,当时社会动荡,儒学风气受到影响。林景熙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祝愿,同时也反映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思考和对儒学传统的坚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儒学风气的关切和对友人前程的祝愿。诗中“笔挟龙渊灵不尽”一句,以龙渊喻文才,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赞赏。而“官邻雪窦冷偏多”则透露出对官场冷清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清高理想的追求。最后两句“老去喜逢奎运转,送君犹拂旧冠峨”,既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诗人对旧日时光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亲携琴册出烟萝:诗人亲自携带琴和书籍,走出隐居的山林,象征着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友人的重视。
- 海国儒风近若何:关心海边的国家(奉化)的儒学风气,反映了诗人对儒学传统的关注。
- 笔挟龙渊灵不尽:以龙渊喻文才,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赞赏。
- 官邻雪窦冷偏多:官职虽近雪窦,却感到格外冷清,反映了诗人对官场冷清的感慨。
- 诗书千载关经济:诗书学问关系到千年的经济和政治,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
- 师友三年要琢磨:师友间的三年学习需要不断琢磨,体现了对学问的认真态度。
- 老去喜逢奎运转:年老时欣喜遇到好的时机转变,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 送君犹拂旧冠峨:送别你时依然整理着旧时的官帽,体现了对旧日时光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笔挟龙渊灵不尽”中,以龙渊喻文才,形象生动。
- 对仗:“诗书千载关经济,师友三年要琢磨”中,“诗书”与“师友”,“千载”与“三年”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送别友人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对儒学风气的关切、对官场冷清的感慨以及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中体现了诗人对学问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清高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琴册:象征学问和艺术。
- 烟萝:象征隐居的山林。
- 龙渊:喻文才,象征深邃的灵气。
- 雪窦:象征清冷,喻官场。
- 旧冠:象征旧时的官帽,体现对旧日时光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笔挟龙渊灵不尽”一句,以什么喻文才? A. 龙渊 B. 雪窦 C. 烟萝 D. 旧冠
- 诗中“官邻雪窦冷偏多”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官场冷清 B. 儒学风气 C. 友人才华 D. 旧日时光
- 诗中“送君犹拂旧冠峨”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怀念? A. 旧日时光 B. 官场冷清 C. 友人才华 D. 儒学风气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林景熙的其他送别诗,如《送友人》。
- 其他宋代诗人的送别诗,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诗词对比:
- 林景熙的《送叶伯几之奉化》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是送别诗,但林诗更注重对儒学风气的关切和对友人才华的赞赏,而苏轼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旧日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林景熙诗集校注》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