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即事》
时间: 2025-02-04 15:40: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西即事
作者: 王琮 〔宋代〕
清晓离家去路遥,
绝怜寒景太萧条。
松深渐觉风声紧,
云坳还知雪意销。
沙嘴客担鱼种卖,
山头人拾树枝烧。
梅华多处谁家酒,
斜舞青帘隔小桥。
白话文翻译:
在清晨的晓光中,我离开家,路途遥远。
我非常怜惜这寒冷的景色,显得太过萧条。
在松林深处,渐渐听到风声变得紧促,
而在云坳中,依稀知道雪已经融化。
沙嘴上,有客人担着鱼种在卖,
山头的人正在拾取树枝来生火。
梅花盛开的地方,不知是谁家在饮酒,
青色的帘子斜斜地摇曳,隔着小桥。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晓:清晨的曙光。
- 绝怜:极其怜惜。
- 松深:松林深处。
- 云坳:云雾弥漫的山谷。
- 沙嘴:沙洲的岬角。
- 梅华:梅花盛开的地方。
- 青帘:青色的帘子。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及的梅花,常被视为高洁和坚韧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琮,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城西即事》创作于王琮在城西游历时,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和对生活的感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静与萧条。
诗歌鉴赏:
《城西即事》是一首描写清晨自然景色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一个寒冷而宁静的早晨。首句“清晓离家去路遥”便引入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旅途的思考。接下来的“绝怜寒景太萧条”,则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环境的怜惜与忧伤,展现出一种淡淡的 melancholia。
诗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极具层次感,松林的风声、云坳的雪意,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紧迫的氛围。在“沙嘴客担鱼种卖”和“山头人拾树枝烧”中,诗人描绘了生动的生活场景,显示出人们在这片寒冷景色中的忙碌与生存的艰辛。
最后两句提到的“梅华多处谁家酒,斜舞青帘隔小桥”,则带有一丝温暖与人情味,暗示着在严寒的环境中,依然有温暖的聚会和欢声笑语。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事的对比,展现了一幅生动而富有哲理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考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晓离家去路遥:早晨出发,路途遥远,暗示了旅途的孤独与漫长。
- 绝怜寒景太萧条:对寒冷景色的怜惜,表达了诗人的感伤。
- 松深渐觉风声紧:在松林深处,风声渐紧,传达出一种紧迫感。
- 云坳还知雪意销:云雾缭绕的山谷中,雪意已经消融,表明气候的变迁。
- 沙嘴客担鱼种卖:描绘了沙洲上卖鱼的客人,生活气息浓厚。
- 山头人拾树枝烧:山上的人们在忙碌地拾柴,显示出生活的艰辛。
- 梅华多处谁家酒:梅花盛开的地方,隐约传来饮酒的欢声。
- 斜舞青帘隔小桥:青色的帘子轻轻摇曳,增添了一丝生动的情景。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松深渐觉风声紧”与“云坳还知雪意销”,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 意象:通过“梅华”、“青帘”等意象,传达出自然的生机与人情的温暖。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一个寒冷的清晨,展现了孤独与生存的艰难,借助自然景物映衬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晓: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寒景:反映出生活的艰辛与环境的恶劣。
- 梅华:象征着高洁与人情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清晓”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中午
- B. 清晨
- C. 傍晚
- D. 深夜
-
诗中“梅华多处谁家酒”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失落
- B. 欢乐
- C. 孤独
- D. 忧伤
-
诗中提到的“沙嘴客担鱼种卖”表现了什么?
- A. 生活的安逸
- B. 生活的艰辛
- C. 生活的富裕
- D. 生活的闲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 《山中问答》 by 王维
诗词对比: 对比王琮的《城西即事》和王维的《山中问答》,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色,但王琮更关注生活细节与人情,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王琮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