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解令》

时间: 2025-02-04 16:07:12

醉和双燕别西楼,醒不记、当杯泪满。

花前空解唱回波,荡一片、旧愁不转。

乱弦辊遍。

那是歌头懒换。

离筵索性送残春,拚得是、坠红见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和双燕别西楼,醒不记当杯泪满。花前空解唱回波,荡一片旧愁不转。乱弦辊遍。那是歌头懒换。离筵索性送残春,拚得是坠红见惯。

白话文翻译:

在西楼上,醉意朦胧的我与双燕告别,醒来时却已忘却了当初饮酒时的满脸泪水。花前只会空自唱着旧曲,荡漾出一片难以释怀的旧愁。琴弦的声音乱作一团,那是因为我懒得再换歌声。离别的宴席上,干脆送走这残春,拼的就是那坠落的花瓣,已是习以为常。

注释:

  • 醉和双燕:指作者与两只燕子之间的情感,象征离别的惆怅。
  • 杯泪满:形容饮酒时的悲伤与泪水。
  • 回波:指声波的回响,暗示对往事的惆怅和怀念。
  • 荡一片旧愁不转:旧愁依然在心中荡漾,不肯平息。
  • 乱弦辊遍:形容乐声杂乱,情绪纷乱。
  • 坠红见惯:形容对落花的习惯,暗示生命的无常与离别的常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祖谋,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绘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象,善于利用典雅的语言表达复杂的心境。

创作背景:

《锯解令》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离别、旧愁的深切感受。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无奈。

诗歌鉴赏:

《锯解令》是一首充满感伤情怀的诗,诗人通过对燕子、酒杯、花前唱曲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离别的惆怅与旧愁的缠绵。开头的“醉和双燕别西楼”,引入了一种轻松又略显忧郁的氛围,双燕象征着自由与生机,而诗人醉意朦胧的情态则透露出对现实的逃避与无奈。接着“醒不记当杯泪满”,更是将这种情感深化,醉酒后的忘却与清醒后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人对过往的复杂情感。

诗中的“花前空解唱回波”,不仅描绘了花前吟唱的场景,更隐喻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追忆。此处的“荡一片旧愁不转”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愁苦,往事如潮水般涌来,难以平复。结尾的“离筵索性送残春,拚得是坠红见惯”,则将离别的主题推向高潮,诗人无奈地接受了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常态,表现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醉和双燕别西楼:诗人醉酒告别,双燕象征离去的朋友或美好时光。
  2. 醒不记当杯泪满:清醒后却忘却了当初的伤感,表现对往事的淡忘与无奈。
  3. 花前空解唱回波:在花前吟唱却只是空虚的回响,象征对过去的怀念。
  4. 荡一片旧愁不转:旧愁依然存在,难以释怀。
  5. 乱弦辊遍:乐声杂乱无章,情绪混乱。
  6. 那是歌头懒换:对旧歌懒于更换,表现对过去的执念。
  7. 离筵索性送残春:在离别的宴席上,干脆送走残春,象征对过往的放弃。
  8. 拚得是坠红见惯:习惯于花瓣的坠落,隐喻对生命无常的接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双燕象征离去的友人,花前的吟唱象征对往事的怀念。
  • 拟人:将旧愁赋予生命,表现其缠绵难解。
  • 对仗:如“醉”和“醒”,“别”和“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旧愁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燕:象征离去的友人或回忆,体现了自由与美好。
  • 杯泪:象征悲伤与离别,表现内心的痛苦。
  • 花前:代表美好的回忆与往事,承载着诗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醉和双燕别西楼”中的“燕”象征什么? A. 自由
    B. 离去的朋友
    C. 生命的无常
    D. 秋天的来临

  2. “醒不记当杯泪满”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忘却
    B. 喜悦
    C. 愤怒
    D. 自豪

答案:

  1. B. 离去的朋友
  2. A. 忘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朱祖谋的《锯解令》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诗均表现了对过去的眷恋与对离别的痛苦,但朱祖谋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清照与朱祖谋的情感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