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时间: 2025-01-26 23:53:03

归梦凄迷夜夜真。

昔时歌哭处,阒无人。

茫茫劫火散青磷。

城何在,一片烧新痕。

谁与话悲辛。

南天留一柱,吊斜曛。

江山轻易委胡尘。

芳草发,莫更问王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
归梦凄迷夜夜真。昔时歌哭处,阒无人。
茫茫劫火散青磷。城何在,一片烧新痕。
谁与话悲辛。南天留一柱,吊斜曛。
江山轻易委胡尘。芳草发,莫更问王孙。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归来的思绪总是凄迷难辨,夜夜如此。曾经歌声和哭泣交织的地方,如今已经寂静无人。
漫天的劫难似乎已经散去,唯留青磷般的光辉。城池何在,只剩下一片新烧的痕迹。
谁能与我倾诉这份悲伤和苦涩?南天留下一根柱子,悬挂在斜阳下。
江山轻易地被胡人的尘埃所掩埋。芳草已经生长,何必再问那位王孙的去处。

注释:

  • 归梦:指梦境中的回归,带有迷惘感。
  • 阒无人:形容四周寂静,没有人。
  • 茫茫劫火:指大火或灾难的无边无际。
  • 青磷:古时称青色的磷火,象征幽暗或无常的东西。
  • 南天留一柱:南天指南方的天空,留一柱可能象征支撑的意象。
  • 王孙:指王公贵族的子孙,常用以指代有地位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荫龙(1870-1924),字兆麟,号荫龙,晚号醉庐,江苏人。近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常表现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生命的思考。其诗风兼具古典与现代的特色,常用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小重山》作于历史动荡时期,朱荫龙目睹国家沦陷与家园破碎,诗中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表达了对国家、家园的忧虑和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小重山》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作品,朱荫龙以怀旧的笔调描绘了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现出对过去的深切怀念和对当下的无奈与悲伤。诗的开头“归梦凄迷夜夜真”,表达了梦境的真实感和凄凉感,暗示着作者对逝去时光的迷惘与追忆。接着提到“昔时歌哭处,阒无人”,描绘了一幅曾经热闹的场景,如今却变得冷清,展现出历史的变迁。

在“茫茫劫火散青磷”中,劫难的象征与青磷的意象交织,突显出大火与劫难带来的无常与痛苦。接着“城何在,一片烧新痕”表现出城市的破败与历史的痕迹,诗人对故土的思念愈显沉重。“谁与话悲辛”则是对倾诉对象的渴望,表现出一种孤独无助的情感。

最后几句“江山轻易委胡尘,芳草发,莫更问王孙”则将视角放大,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深刻的历史感,深刻反映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归梦凄迷夜夜真:诗人每晚都在梦中回归,梦境模糊而凄凉,充满真实感。
  2. 昔时歌哭处,阒无人:曾经歌声和哭泣交织的地方,如今已是寂静的无人与世隔绝。
  3. 茫茫劫火散青磷:浩劫之火散去后,留存的仅是如青磷般的微光,象征着往昔的无常。
  4. 城何在,一片烧新痕: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只留下被烧毁的痕迹,令人感叹。
  5. 谁与话悲辛:表达了孤独与无助,渴望有一个人可以倾诉自己的悲伤与辛酸。
  6. 南天留一柱,吊斜曛:南方天空中仅剩的一根柱子,似乎在默默承载着历史的重负。
  7. 江山轻易委胡尘:江山轻易地被外族的尘埃所掩埋,表达对国家沦陷的惋惜。
  8. 芳草发,莫更问王孙:芳草生长,已无必要再去询问当年显赫的王孙,表现出对过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梦境比作归来的旅程,表达内心的迷惘。
  • 对仗:如“歌哭处,阒无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南天留柱,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对家国沦陷的忧虑以及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深刻揭示了个人情感与历史命运的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思乡与追忆。
  • 歌哭:代表过去的欢乐与悲伤交织。
  • 劫火:象征战争与灾难的无情。
  • 芳草:象征生机与希望,同时也隐含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归梦”是什么意思?

    • A. 回归故乡
    • B. 梦中的归宿
    • C. 迷失的思绪
    • D. 甜美的梦境
  2. “阒无人”所表达的意境是什么?

    • A. 人声鼎沸
    • B. 冷清寂静
    • C. 热闹非凡
    • D. 繁华似锦
  3. 诗中提到的“江山轻易委胡尘”主要反映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国家沦陷的惋惜
    • C. 对家园的思念
    • D. 对历史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虽主题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求,体现了相似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朱荫龙的《小重山》,并体会其背后蕴藏的丰富情感与历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