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云去风来雨乍晴》
时间: 2025-04-29 01:46: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云去风来雨乍晴
云去风来雨乍晴。
断烟分远树夕阳明。
夕阳无处雁斜横。
山重叠,山外更入行。
千古短长亭。
别离浑是苦柰西征。
欲凭双鲤寄幽情。
东流水,几日到襄城。
白话文翻译:
云彩散去,风开始吹动,雨刚刚停歇,天色渐渐明亮。远处的树木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晰。夕阳下,孤雁斜飞而过,四处都找不到她的身影。重叠的山峦,仿佛在更深处向我招手。历经千古的短亭,分离的痛苦使我无奈地西征。想借双鲤寄托我对你的思念。东流的水,几天后就能到达襄城。
注释:
- 云去:云彩散去,象征天气转晴。
- 风来:风开始吹动,预示着新的变化。
- 雨乍晴:雨刚刚停,天空逐渐放晴。
- 断烟:指远处的烟雾,已然消散。
- 雁斜横:孤雁斜飞,象征孤独与远离。
- 千古短长亭:历经千年的亭子,短暂的分离与永恒的思念形成对比。
- 双鲤:鲤鱼常被用作信使,象征寄情。
典故解析:
“千古短长亭”可以联想到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亭台楼阁意象,象征着离别与思念。鲤鱼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赋予了传递情感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寄托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秉忠(约1300年-1370年)是元代著名的词人,擅长填词,受南宋词风影响,语言清新,意境优美。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常常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家国的思念与个人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小重山·云去风来雨乍晴》融合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描绘了天气的变化,云彩散去、风起、雨止,渲染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孤寂的氛围。接着,夕阳映照下的远树和孤雁,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思念,营造出一种淡淡的伤感。诗中的山峦重叠,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离愁别绪。最后,借助双鲤寄情,表现了对爱人的渴望与思念,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无奈。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与独特的情感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去风来雨乍晴”:描绘天气变化,暗示人生的无常。
- “断烟分远树夕阳明”:远景中的树木在夕阳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寓意希望。
- “夕阳无处雁斜横”:夕阳下的孤雁象征离别与孤独。
- “山重叠,山外更入行”:山峦的重叠引发对未来的思考,象征着复杂的人生道路。
- “千古短长亭”:古老的亭子在时间的流逝中显得短暂,感叹人生。
- “别离浑是苦柰西征”:离别的苦楚,诗人不得不向西走去,暗示着无奈与失落。
- “欲凭双鲤寄幽情”:借助双鲤寄情于远方的爱人,表达思念之情。
- “东流水,几日到襄城”:描绘时间与距离,反映出思念的迫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情感相结合,增添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云去风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自然景象(云、风、雨、夕阳、雁)来表达复杂的人生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痛苦,渴望寄托思念之情,体现了诗人对故土与亲人深切的眷恋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变化与不定。
- 风:象征希望与前进的动力。
- 雨:象征情感的悲伤与苦涩。
- 夕阳: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离别的伤感。
- 孤雁:象征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云去风来雨乍晴”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天气变化
- B. 人生无常
- C. 思乡情怀
- D. 以上皆是
-
“千古短长亭”中的“短长亭”象征:
- A. 美好的回忆
- B. 离别与思念
- C. 时间的流逝
- D. 自然风光
-
诗中“欲凭双鲤寄幽情”中“双鲤”象征什么?
- A. 亲情
- B. 友情
- C. 爱情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D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相比,刘秉忠的作品更侧重于通过自然景象传达离愁,而李清照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两者都体现了深刻的思念,却各具风格与特色。
参考资料:
- 《元代词人刘秉忠研究》
- 《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意象》
- 《离愁别绪:古代诗词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