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辩兰亭和韵》

时间: 2025-04-28 17:42:11

沙石香丛叶叶青,却因声误得蝉名。

骚人佩处唯荆渚,识者知来遍蜀城。

消得作亭滋九畹,便当入室异群英。

非逢至鉴分明说,汩没人间过此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沙石香丛叶叶青,却因声误得蝉名。
骚人佩处唯荆渚,识者知来遍蜀城。
消得作亭滋九畹,便当入室异群英。
非逢至鉴分明说,汩没人间过此生。

白话文翻译:

这片沙石生长的香草,绿叶丛丛,然而却因其声音而被误称为蝉。爱好诗词的人佩戴的地方只有荆渚,懂得的人知道它的来源遍布蜀地。若是能在亭子中消磨时光,便可以进入室内,享受与众不同的风雅。若不是恰逢明理的人来分辨清楚,恐怕就会在此生中迷失方向。

注释:

  • 沙石:指生长在沙石地带的植物。
  • 香丛:香气四溢的植物丛。
  • 蝉名:蝉的名字,这里指误解。
  • 骚人:指爱好诗词的人。
  • 荆渚:指荆州和渚水,典故中指代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
  • 蜀城:指四川,古称蜀,寓意广阔。
  • 九畹:意指九个亭子,象征着诗意的栖息之地。
  • 至鉴:指明理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大临,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创作以诗词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文人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与自然的结合。此时文人雅士多聚集于山水之间,享受清幽的生活。

诗歌鉴赏:

李大临的《西园辩兰亭和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内心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的追求。诗中以“沙石香丛”开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唤起读者对宁静环境的向往。诗人通过“却因声误得蝉名”揭示了人们对自然的误解,既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也暗示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骚人佩处唯荆渚”一句,强调了文人所向往的雅士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在此,诗人不仅对荆渚的景致表以赞美,更是对文人聚集的认同与对精神家园的向往。接着“消得作亭滋九畹”,在此处,诗人希望能在亭中消磨时光,享受与众不同的风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后两句“非逢至鉴分明说,汩没人间过此生”则是对人生道路的思辨,强调了明理之人的重要性,若无明鉴,便会在生活中迷失方向。这不仅是对自身的反思,也是对读者的警示,深具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沙石香丛叶叶青:描绘了沙石地带的香草,叶子郁郁葱葱。
  2. 却因声误得蝉名:因声音的原因,误将其称为蝉,反映了对自然的误解。
  3. 骚人佩处唯荆渚:诗人所佩戴的香草只在荆渚,暗示了文人聚集之地。
  4. 识者知来遍蜀城:懂得的人才知道其来源于蜀地,表达了文化的传承。
  5. 消得作亭滋九畹:在亭子中消磨时光,享受生活的悠然。
  6. 便当入室异群英:进入室内,参与与众不同的文人雅士交流。
  7. 非逢至鉴分明说:若不是碰到明理之人来分辨。
  8. 汩没人间过此生:若没有明理之人,恐怕会在此生中迷失。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蝉名的误解,传达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文人生活的描写,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明理与迷失的辩证关系,呈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丛:象征自然之美与清新气息。
  • 蝉名:反映对事物本质的误解。
  • 荆渚:代表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体现士人的理想生活。
  • 九畹:象征多样的文人生活和风雅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主要讨论了什么主题? A. 自然之美
    B. 生活误解与明理
    C. 文人雅士的聚会
    D. 个人孤独

  2. “却因声误得蝉名”中“声”指的是什么? A. 音乐
    B. 自然界的声音
    C. 人的谈话
    D. 动物的鸣叫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杜甫的作品常涉及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但李白更倾向于抒发豪情壮志,而杜甫则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及个人遭遇的沉重感。李大临的作品则在二者之间,兼具清雅与思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李大临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